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眼科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最常见的威胁术后视力的并发症之一。PCR不仅影响手术进程如人工晶体植入,还会导致一系列术中、术后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情况(浅前房、前房过深、小瞳孔、白内障类型及核的硬度、假性剥脱综合征)、手术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各种术中因素等。为了全面认识PCR,并降低临床上PCR的发生率,本文就其发生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眼底病继发形成新生血管,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当前主流疗法。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其疗效欠佳等局限,临床仍需要开发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近视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视的发生通常认为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我们就病理性近视基因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大鼠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的表达和视网膜VEGF、PEDF表达强度及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痛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意义,并从细胞因子角度进一步评价STZ诱导的DM大鼠作为早期DR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64只体质量水平(180±2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DM组各32只.于DM成模后2周、4周、6周、8周和10周随机抽样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表达强度;DM 10周时各组随机抽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VEGF及PEDF的表达强度及部位.结果 经检测,CON组视网膜有VEGF mRNA表达,表达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DM组VEGF mRNA的表达,2周时较CON组有所增高,至6周表达量约为CON组的3倍(P<0.05),10周表达量增高到CON组的6倍(P<0.001).PEDF mRNA也表达于CON组视网膜,DM组2周时的表达量较CON组有所减少,至4周其表达量约为CON组的1/2(P<0.001),10周表达量降至CON组的1/3(P<0.001).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N组:VEG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PED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余各层也可见阳性表达;DM组VEGF表达较CON组明显增强,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均有强阳性表达;PEDF表达较CON组明显减弱,其分布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DM组VEGF阳性表达MOD=0.545±0.083较CON组0.223±0.072增强,DM组PEDF阳性表达MOD=0.260±0.074较CON组0.329±0.056减弱,结论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多、PEDF减少,这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等.  相似文献   
5.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后,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对于本病的治疗,以往主要是以外路手术为主,近年来出现了以药物和微创手术治疗为代表的一些新疗法,如泪道支架,泪道内窥镜等.  相似文献   
6.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改革教学形式、内容以及出科考核形式,使八年制医学生在两周实习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眼科学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肺癌脉络膜转移误诊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女,63岁。左眼胀痛、视物不见伴头痛4mo余,加重10d于2004-08-03来诊。查体:Vod:1.0;Vos无光感。右眼正常;左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Tyndall现象( ),房角全部关闭,虹膜纹理紊乱,下方6:00位与晶状体后粘连,表面见大量新生血管,瞳孔欠圆,直径8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晶状体皮质呈不均匀灰黄色混浊。眼底无法窥入。眼压右眼:9.5mmHg,左眼:48.7mmHg(1mmHg=0.133kPa)。追问病史患4mo前曾因同样症状到浙江某医院就诊,误认为“左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收入院准备行抗青光眼手术,入院胸片及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占位性病变。遂于2004-04-23在全麻下行右肺中下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右肺中央型细支气管癌。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分别于病程3,6,9,12mo取大鼠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并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结果:从病程3mo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经过NGF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器水肿好转。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糖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显的先后因果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上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有着明确的改善作用。在DR的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能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共同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以眼科“青光眼”为实验教学课程,着重探讨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式互动教学模式改革。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课堂学习模拟性,体现“问题""讨论""互动”教学特点。在2007级八年制本科生大班课教学中实施并评价反馈,取得满意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链脲佐菌素诱发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STZ1次建立DM大鼠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前DM组、CON组平均体质量、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成模后每周测量各组体质量、血糖等一般生理指标。成模后第10周,各组随机抽样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STZ腹腔注射诱导DM成模率100%。STZ腹腔注射后,DM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后期甚至有所减轻;CON组体质量逐步增长,10周时DM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ON组[(169.9±26.9)gvs(439.2±23.5)g,P<0.001]。STZ腹腔注射72h后,DM组血糖明显高于CON组[(26.63±4.54)mmol/Lvs(6.37±0.49)mmol/L,P<0.001],至第10周DM组血糖均>16.7mmol/L,CON组保持在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