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人酸诱导大鼠颞叶癫(EP)发作后2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单位GABABR亚单位1a(GBR1a)和GABABR亚单位2(GBR2)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P发作后GABABR亚单位mRNA及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致早期CA1和CA3区2种亚单位mRNA表达持续低下后逐渐增加,DG区则暂时性下降后很快回升;而免疫反应早期却未见明显改变,随后CA1和CA3区表达处于低水平,DG区和颞叶皮质表达下降后很快恢复。结论:致后2种GABAB受体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3.
4.
实验性脑出血后脑循环改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性脑出血后脑循环发生一系列改变,血肿周转及远离血肿区域迅速出现局部脑出血流下降,这处降低一定时间,影响脑血流量降低程度的因素是血肿量和出血部位。脑出血数小时后缺血性损害不能为早期清除血肿所预防,但可使占后24h的缺血区域缩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期起病的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OPCA),并复习文献,以获得对此病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漏诊。方法对1例7岁儿童因脑膜脑炎进行MRI检查而偶然发现其小脑及脑干萎缩的OPCA影像学改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病例不仅存在脑膜脑炎,而且具有双手精细动作欠佳、OPCA的MRI突出特点。结论MRI诊断OPCA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儿童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时应及时行MRI检查;许多疾病可出现OPCA情况,其可归为一种具有临床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奥卡西平治疗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OXC治疗17例BECT患儿,分析单药治疗后1、2、4、6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OXC起始剂量为5—10mg/(kg·d),每隔1周增加1次剂量5—10mg/(kg·d),维持剂量20—30mg/(kg·d)。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88.24%,服药6个月时累积控制率为70.59%,留存率为94.12%,均呈现较高比率。结论OXC治疗BECT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实验性癫癎(EP)大鼠发作后海马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单位mRNA表达及其激动剂巴氯芬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EP发作后及巴氯芬干预后海马区GABABR亚单位GAR1a及GAR2 mRNA表达。结果KA致癎早期(6~12h)2种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广泛下降,至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齿状回(DG)区mRNA表达开始回升,3d后表达水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A1与CA3区表达仍维持低水平(均P<0.05),但其表达水平渐向对照组水平恢复。巴氯芬干预后亚单位表达明显下降的时间点延迟,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干预的致癎组(P<0.05~0.01)。结论致癎鼠2种亚单位表达下降后又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巴氯芬促进2种亚单位表达,增强GABA抑制作用,有利于控制EP,为筛选针对GABABR亚单位的抗癎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与流感病毒A型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60例首次热性惊厥的住院患儿进行流感病毒A型检测,并比较感染流感病毒A型(流感组)与未感染流感病毒A型(非流感组)的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流感组患儿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非流感组(P〈0.01);流感组中,年龄〉3岁的患儿显著多于非流感组(P〈0.01)。热性惊厥发作时,流感组比非流感组的体温更高(P〈0.01)。结论流感病毒A型感染与大龄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热性惊厥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作者利用新鲜未肝素化白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的脑出血模型.观察了实验性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不同血肿量和不同出血都位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结果提示:出血量越大,继发性脑缺血范围越广,持续时间也越长.丘脑出血比尾状核出血所致的远隔区域额叶皮层rCBF下降程度大。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NSE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性热性惊厥(FS)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了解复杂性FS发作后脑损伤情况。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对20例复杂性FS和10例有发热而无惊厥对照患儿于发作当日及发作10日的血清NSE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复杂性FS发作当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发作10日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FS发作当日,发作持续时间≥15min、发作次数≥2次及呈部分性发作患儿血清NSE明显增高(P<0.05),尤其是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者。结论血清NSE能较全面反映复杂性FS后脑损伤程度,复杂性FS发作后有明显脑神经元损伤,长程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神经元损伤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