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是一种特异性的心肌结构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Ⅰ水平进行总结与分析,重点观察其与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预后凶险[1] ,一旦合并急腹症,治疗难度大,疗效差。1999年6月至2 0 0 2年12月我科收治17例老年急性戊型肝炎合并急腹症患者,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和方法17例均为我院感染科确诊为急性戊型肝炎,住院期间发生急腹症转入我科的老年患者。男1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随访47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36例,占92.8%。结果出血患者424例,手术止血率为993%(421/424),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4%(6/424),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急症及择期手术424例,预防手术46例,预防手术嗣手术期无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年,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出血率为3.2%(15/470),预防手术后无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9/470)。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完全彻底断流、术后早期抗凝及近端脾静脉结扎预防术后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法多种多样,应用的药物种类也不尽统一,效果有好有差。我们于2003—04~2005—04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治经验,探讨EVB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1999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7例食管胃底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针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经验和看法。结果 未出血18例,首次出血30例,一次或多次出血87例,合并胃病的出血15例,术后再出血4例,合并肝癌75例,合并胆囊结石87例。237例中,手术过程均顺利平稳,术后经胃镜或食道钡餐检查,大部分曲张的血管均消失,只有10例出现残留血管,给予胃镜下套扎治疗,有1例患者因残留血管破裂2年后又再次发生出血行二次手术,术后复查无残留血管,也未发生出血。还有2例术后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给予相应措施及药物治疗后,出血止。术后有13例发生再次出血,复发率为5.5%。术后有3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均为合并肝癌患者,由于患者肝功能较差,加之手术创伤大,使肝功能恢复困难。另外,急诊手术15例。结论 EVB明确诊断是关键,肝功能是基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加综合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和降低出血死亡率的最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适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和治疗EVB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功能亢进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探讨PHT患者的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检测CD3^+、CD8^+、CD20^+、CD68^+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PHT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CD3^+、CD8^+、CD20^+、CD68^+细胞数均减少。(2)正常脾脏的CD68^+(Mφ)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红髓(RP);PHT脾脏CD68^+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PHT脾脏脾小体、红髓及边缘区(MZ)3个部位单位面积的CD68^+数量较正常减少,以脾小体和红髓明显。结论PHT患者CD细胞数量及分布均有改变,脾切除术可能使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并能纠正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所检测的免疫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患者全身的免疫状态,对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免疫状态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8.
<正>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人类先天性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一种,为DNA双螺旋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β亚科,是疱疹病毒科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我国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带,一般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6%~96%,孕妇在95%左右,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的发生率0.6%~8.5%,而小于胎龄儿高达9.2%[1]。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导致小儿神经系统异常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该系统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SP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包括肿瘤扩大切除术12例、胰腺节段切除术3例、局部肿瘤切除术6例、肿瘤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首谢临床表现以腹部肿物、腹痛、腹泻、恶心腹胀多见。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位于胰头部13例,胰体部3例,胰尾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手术组血管侵犯、术中分期、肿瘤位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肿瘤大小、包膜完整性、淋巴及远处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肿瘤切除组术后胰漏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手术组术后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正确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尤其是病理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外科治疗时应完整切除肿瘤,以防术后复发。肿瘤部分切除对晚期病例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以及巨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切除术合理性的免疫学基础。方法 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 ,术前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CD2 0 )及NK细胞 ;白介素 2(IL 2 )和白介素 10 (IL 10 ) ;γ干扰素 (IFN γ) ;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及补体C3、C4。脾切除术后 1周、1月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检测CD3 、CD8 、CD2 0 、CD6 8 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 ,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①脾切除术后 1月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均升高 (P <0 .0 5 ) ,IgM、IgA呈增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②脾切除术后 1月IL 2、IFN γ明显升高 ,但仍低于正常人 ;IL 10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人。③脾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CD4 、CD8 、CD4 /CD8 、CD2 0 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仅CD3 、NK细胞术后 1月明显升高 (P <0 .0 1)。④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 ,CD3 、CD8 、CD2 0 、CD6 8 细胞数均减少。结论 经部分免疫学指标检测 ,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脾切除术能使门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