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0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30例经检查呈高凝状态。其中纤溶酶原与血小板伸展率可作为判断高凝状态变化的指标。而抗凝血酶Ⅲ的改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 β1 可刺激系膜细胞外基质 (ECM)蛋白的合成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酶解活性 ,并增加其抑制剂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从而促进ECM的沉积 ,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糖尿病 (DM)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化 ,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DM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目前 ,全球DM病人已达 1 .5亿 ,预测 2 0 2 5年可达 3亿。我国2 0 0 2年DM病人约 40 0 0万 ,90 %以上为 2型DM。糖尿病肾病 (DN)是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 ,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欧、美、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 ,目前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病 (ESRD)的首位原因 ,占 35 %左右。据 1 999年统计 ,东北三省透析病人中DN占 1 7.6% ,在原发病中排第二位。进一步探讨DN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坚持医疗监护和…  相似文献   
4.
对IgM肾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0例肾活检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发现6例IgM肾病。主要病理特点为系膜增殖及IgM荧光沉积。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特点,血清IgM升高,蛋白尿及血尿,并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一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患者的免疫自控功能失调,表现为对自身的细胞、胞核、胞浆及蛋白质产生大量高滴度的自身抗体,通过直接抗体作用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形式,导致多脏器的组织损伤。LN 是 SLE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约50%SLE 患者出现蛋白尿或肾功能改变。实际上所有 SLE患者均有肾脏组织学的异常改变,通过光镜和(或)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可证实。但 SLE 肾脏受累不一定以“肾炎”形式表现,临床应予以重视。由于 SLE  相似文献   
6.
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110例合并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几年开展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110例。本文介绍了适应证选择、术前检查、穿刺部位、操作要领、术后护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和处理体会。  相似文献   
7.
Goodpastur‘s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修饰蛋白(modifier protein,MP)对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大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方法:利用庆大霉素致ARF的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羟胺法分别测定血清及肾皮质匀浆MDA和SOD,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学改变,同时测定血肌酐(Scr)。结果: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血清及肾皮质匀浆MDA明显下降,SOD明显上升,P<0.01。同时Sct下降。光镜、电镜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肾脏病理仅呈灶状改变。比阴性对照组减轻。结论:MP可以缓解氧自由基损伤,减轻ARF时的肾脏病理改变,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药马兜铃对实验性大鼠肾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马兜铃对大鼠肾损害的特征及生化指标改变 ,探索其发病机理。方法 :用马兜铃水煎剂(30g/kg·d-1)Wistar大鼠灌胃 ,建立大鼠马兜铃酸肾病 (AAN)实验模型 ,监测灌胃后尿量 (U)、尿蛋白排出量 (Up ro)、血红蛋白 (Hb)、尿素 (BU)、肌酐 (SCr)指标和肾组织的动态变化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生化指标 :①U(ml) :灌胃后第 3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 ,P <0 0 0 2 ,至第 14w开始回降P <0 0 5 ,17w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P >0 0 5 ;②Upro(g/d) :灌胃后第 3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第 3w达高峰 ;③Hb(g/L) :灌胃后第 3w与对照组比较降低 ,P <0 0 5 ,第 12w降至最低点 ,P <0 0 1;④BU (mmol/L) :灌胃后第 1w与对照组比较升高 ,P <0 0 5 ,第11w及第 2 0w出现两个高峰 ,P <0 0 1~ 0 0 0 1;⑤SCr(μmol/L) :灌胃后第 10w突然升高并达高峰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0 1,随后下降 ,至第 14w降至正常 ,P >0 0 5 ,第 2 4w再次升高 ,P <0 0 0 1。肾脏病理改变 :①肾小管 :早期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 ,基底膜裸露 ;晚期小管灶性萎缩 ,可见小管基底膜增厚。②间质 :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早期随时间增加 ,第 13w时最严重 ,以后逐渐减少。 2 4w时偶见间质纤维化。③血管 :血管改变呈进行性 ,早期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R Ⅰ、Ⅱ(TGF-βR Type Ⅰ,Ⅱ receptor,TGF-βR Ⅰ、Ⅱ)在人类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与凝血纤溶因子(FRA、FN、α2-PI、PLG)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促使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找影响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GS)、膜性肾病(MN)共41例中TGF-β1、TGF-βR Ⅰ、Ⅱ的表达;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N和FR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2-PI和PLG;共65例.全部数据采用Ridit分析、Spearman's等级相关.结果 (1)TGF-β1、TGF-βRⅠ、Ⅱ与FRA、RN、α2-PI、PLG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随肾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其表达增强.(2)肾小球纤维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因素作用.结论 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α2-PⅠ、PLG在肾组织内的共同表达及协同作用,是促进肾脏纤维化或硬化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