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风(gout)临床表现和诊治规律,尤其是误诊的情况和原因,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近3年来住院和专科门诊资料完整的90例原发性痛风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临床表现,就诊及误诊原因,治疗情况和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本院就诊前被误诊者36例,占40%,分别误诊为丹毒、蜂窝组织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误诊原因为对本病缺乏警惕。结论 原发性痛风尚未被充分认识,误诊率高,各科医生均对本病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肺部病变高分辨率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高分辨率 CT( HR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 SLE)患者肺、胸膜病变诊断的价值 ,对 62例 SL E患者的胸部进行HRCT扫描 ,并与普通 X线平片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HRCT对 SLE患者肺、胸膜病变较普通 X线具有更高的灵敏性 ,能早期发现肺、胸膜的细微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结缔组织病(CTD)肺部病变的早期诊断,评价高分辨率CT(HRCT)对结缔组织病患者肺、胸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CTD患者,共206例,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81例,系统性硬化(SS)3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40例,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26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7例.对所有患者的胸部进行HRCT扫描,并与普通X线平片进行对比,部分患者半年后重复肺部HRCT及普通平片检查.结果:普通胸片检出肺、胸膜异常者71例(34.47%),而肺部HRCT发现异常者共134例(65.05%),两者相比,P<0.01.重复HRCT及平片检查的39例患者中,HRCT发现有18例肺部症状好转(46.15%),而普通胸片只有7例好转(17.95%),两者相比,P<0.01.结论:HRCT对CTD患者肺、胸膜病变较普通X线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早期发现肺、胸膜的细微病变,同时也对CTD患者肺、胸膜病变药物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SLE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鉴定表面标志,分析DC表面标志与疾病活动指数之间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培养瓶中贴璧3h,然后吸去悬浮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诱导分化,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增殖、分化、成熟.用免疫荧光标记培养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DC各亚型,分析患者SLEDAI与DC各表型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DC表达的CD1a,CD11c ,CD40和CD123百分率(58.88±7.64、54.4±10.88、37.29±8.08、13.14±4.44)较对照组(47.71±4.01、43.12±8.82、28.59±7.07、9.85±3.97)明显增加(P<0.05),SLE患者DC表达的CD80和CD83(55.16±10.12、57.76±11.54)较对照组(47.95±12.21、48.31±8.79)升高不明显(P>0.05).SLEDAI与CD1a,CD11c ,CD40和CD123 呈明显相关性(P<0.05),与CD80和CD83相关性不明显.结论SLE患者DC表型表达增加,与疾病活动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增龄及去睾丸大鼠骨密度和性激素因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雄性大鼠增龄及去睾丸后骨密度的改变 ,性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 ,随机分成基础对照组 (3月半龄 ) ,年龄对照组 (6月半龄 )和去睾丸组 (6月半龄 ) ,同等条件下饲养 90d ,应用HOLOGIC第 4代双能X射线 4 5 0 0W骨密度仪测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 ,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 ,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生物活性雌二醇 ,游离睾丸酮以及血清IGF 1和血清TNF a水平。结果 雄性大鼠全身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在年龄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股骨颈骨密度在年龄对照组略低于基础对照组 ,而去睾丸组又略低于年龄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在去睾丸组血清中游离的睾丸酮浓度低于年龄对照组 (P <0 0 5 ) ,而其血清中雌二醇浓度却较年龄对照组高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血清IGF - 1水平在年龄对照组低于基础对照组 (P <0 0 5 ) ,在去睾丸组明显低于年龄对照组 (P <0 0 1)。血清TNF -a水平在 3组实验动物中差异无显著性 ,但血清TNF -a值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r=- 0 384 8,P <0 0 5 )。结论 雄性大鼠与增龄有关的骨丢失过程发展缓慢 ,去睾丸后骨密度的降低以股骨颈略为显著 ,说明大鼠体内睾丸  相似文献   
6.
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激光组和对照 1组、对照 2组 ,每组 30例。激光组用激光加半量非甾体类消炎药 ,对照 1组用全量非甾体类消炎药 ,对照 2组用半量非甾体类消炎药 ,疗程均为 1个月。观察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握力 4项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表现 ,并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沉 (ESR)、C反应蛋白 (CRP)、类风湿因子 (RF)、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 ,作自身对照及组间比较。结果 激光组与对照 1组临床疗效相似 ,激光组毒副作用明显少于对照 1组 ,激光组、对照 1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 2组 ;激光组血清IgG、IgM、IgA、TGF β1、SOD、MDA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 1组和对照 2组 (P <0 .0 0 5 ,P <0 .0 0 1)。结论 ILIB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减少一半以上非甾体类消炎药的用量 ,不但可消炎止痛 ,还有免疫调节、增加保护性因子、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8例痛风住院病例进行诱因回顾性分析,并针对诱因给予护理干预及病情追踪2年.结果高嘌呤饮食和/或饮酒占60.29%,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占8.84%,天气变化、受凉占10.29%,使用影响尿酸排泄药物占5.88%,手术、外伤占5.88%,无诱因占8.82%.通过护理干预,发现68例病人平均年发作次数从5.73次降至2.23次.结论痛风急性发作大部分是有诱因的;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少诱因发生,进而控制痛风急性发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 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是一种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因子,在人类中存在TGFβ1、TGFβ2、TGFβ3等三个亚型,它能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等,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中等起着重要作用,如敲除TGFβ1基因的老鼠临床表现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以风湿样症状为首发的恶性肿瘤、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中以风湿样症状为首发,最后确诊为恶性肿瘤、肿瘤复发或转移的26例临床资料。结果以风湿样症状为首发而确诊为恶性肿瘤者19例,肿瘤转移或复发者7例,大部分患者年龄均超过50岁;起病时血沉均明显增快,其中约70%超过100 mm/h;所有患者均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治疗效果不好。结论应重视以风湿样症状为首发的恶性肿瘤、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诊断,尤其是对老年、难以解释的血沉极度增快、以及对NSAIDs、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发生医院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115例PM和136例DM患者,记录其中出现尿路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PM和DM患者中发生医院尿路感染者共21例(8.37%),感染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76.19%).激素(泼尼松)用量≥30 mg组医院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激素用量<30 mg组(9.62% vs 2.33%,P<0.05);激素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医院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激素组(9.26% vs 2.86%,P<0.05);留置导尿管患者医院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另外,住院时间越长,肌酸肌酶水平越高,越易发生尿路感染.结论 PM和DM患者医院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性别、住院时间、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否留置导尿管、肌酸肌酶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