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自1998~2003年肾移植患者1293例,术后发生尿路上皮恶性肿瘤21例(1.6%)。男4例,女17例。17例原发病为慢性问质性肾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距肾移植6~62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膀胱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膀胱癌8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1例。10例上尿路肿瘤发生部位与移植肾同侧,4例发生于移植肾对侧。临床症状以无痛性肉服血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主。1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2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8个月死亡。余19例现已随访2~5年。13例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为膀胱或对侧原。肾、输尿管。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2例因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17例肾功能正常。结论 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对移植肾对侧为首发的上尿路发生肿瘤者可预防性行双侧上尿路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exon26)的基因型与术后他克莫司(FK506)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106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患者MDR1 exon26基因分型的方法为:提取患者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DR1基因,检测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多态性(RFLP)。根据MDR1 exon26基因分型将患者分为CC、CT和TT 3组。检测各组患者肾移植后第3、6和12个月的FK506血药浓度,比较各组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μg·L-1/mg·kg-1·d-1)的比值及术后1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受者经MDR1 exon26基因分型示:CC型32例(30.2%),TT型30例(28.3%),CT型44例(41.5%)。CC型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P<0.01),而CT型患者又低于TT型(P<0.05)。CC型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型(P<0.05),CT与T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 exon26 CC型的患者与CT或TT型比较,需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才能取得与CT或TT型相似的血药浓度。因此,了解患者的MDR1 exon26基因型有利于指导患者肾移植术后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3.
将50例肾移植术后发热病人的尿标本接种细胞,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第1代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结果19例为HCMVDNA阳性,阳性率为38.00%,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检测HCMV抗原,阳性的有15例,阳性率为27.77%。将54倒尿标本接种人胎肺二倍体单层细胞,分离到6株HCMV。用ELISA检测65例病人单份血清的HCMV-IgM抗体,阳性的有17例,检测45例病人双份血清IgG抗体,11例的第2份血清的HCMV-IgG抗体滴度比第1份有4倍以上升高。上述结果表明,PCR检测结果与RIA的检测结果基本符合;病人血清抗体的阳性率与PCR检测的阳性率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观察清血颗粒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以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造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分组,观察外周血象、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模型外周红细胞计数、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率和变形指数均有明显增加,清血颗粒组的干预作用较为明显,多数指标与西药对照依那普利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结论:提示该模型既符合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疾病模型,又符合中医血瘀证模型,为病证结合模型.同时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清血颗粒的确是通过活血化瘀来发挥疗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近10余年来我国公开报道的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试图揭示中国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方法以"肾移植"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总体情况、发生部位和地域差异等。结果共筛选出2003年至2014年9篇文献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单中心肾移植病例共计15 12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共计446例,肿瘤发生率为2.95%(446/15 120),移植后肿瘤以泌尿系统肿瘤(55.8%)为主。结论我国肾移植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总发生率为2.95%,以泌尿系肿瘤最常见。因此,肾移植术后肿瘤筛查应作为患者随访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单中心同种异体肾移植2045例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NHL 10例,发生率为0.49%.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5例,发病时年龄为30~59岁,肾移植后首次确诊NHL距离第1次肾移植的时间为(128.5±116.3)个月.结果 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胃部3例、皮肤2例、咽淋巴环2例(其中软腭1例、扁桃体1例)、子宫1例、肝脏1例、颅内1例.10例经病理检查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确诊NHL后首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化疗,2008年后部分病例加用利妥昔单抗.10例患者随访截止时全部存活,其中时间最长者在确诊NHL后已存活14年.结论 肾移植后NHL的临床诊断较困难,病理诊断是唯一的确诊手段.对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的患者,应加强随访监测,以早期发现和诊断NHL.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龄已不再是肾移植的障碍.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多数学术组织将高龄受者定义为年龄≥65岁,然而70岁以上接受肾移植的受者也已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8.
马麟麟 《器官移植》2016,(4):243-254
血脂代谢异常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常见、多发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移植受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高达40%~80%不等,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血脂代谢异常除了与普通人群共有的危险因素以外,与免疫抑制剂有明确相关性。常用的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类药物通过对脂质代谢通路的改变和修饰导致血脂异常。《中国器官移植受者血脂管理指南(2016版)》(指南),推荐器官移植受者血脂水平监测策略,检测内容应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南以2014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作为器官移植受者的血脂代谢评估分层方案的参考标准。血脂代谢异常防治的策略中,应注重术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并作为血脂代谢异常治疗方案的第一部分,上述方法无效时开始药物治疗。指南推荐的用药治疗原则是尽量采用低剂量、单一药物,首选他汀类药物,不推荐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治疗严重血脂代谢异常为目的而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需慎重,必须调整时应首先考虑减少和撤除糖皮质激素。选用调脂药物时必须考虑与免疫抑制剂以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应通过计算受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调脂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考国内外侵袭性真菌病诊疗领域多学科专家对米卡芬净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多项研究和指南推荐,以其作用机制、体外抗菌活性、对生物膜的作用及耐药性、药代动力学为基础,参考其在血液病/血液恶性肿瘤、重症、实体器官移植、呼吸和感染等侵袭性真菌病患者所在临床科室的防治策略和临床应用经验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其药物经济学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血颗粒对大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方法:注射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建立无缺氧状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大鼠模型。将清血颗粒分高、低两种剂量口服给药,同时设立西药依那普利组作对照。观察外周血象,EPO 水平和病理变化。结果:造模组出现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状态。清血颗粒两组外周血象与正常组无差异,服药前后无差异。依那普利组外周血象轻度升高,与正常组有差异(P< 0 .05) ,服药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血颗粒可以阻断EPO 对外周血象的增长作用。无论中药及对照西药均无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