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3月始,我院应用微创的方法使用美国Smith & Nephew公司生产的前臂交锁髓内钉治疗尼桡骨粉碎性骨折2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尿毒素对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基因转录和IL-1Ra合成的影响。方法:细胞和不同透析膜孵育后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检测mRNA水平,PBMC培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IL-1Ra水平。结果:不同析膜孵育后的PBMC在未用内毒素刺激情况下IL-1RamRNA水平有显著判别,但IL-1Ra合成量无差异。其中正常人仅有极微量IL-1Ra合成;内毒素刺激下的PBMC IL-1Ra合成明显明显高于未刺激组,与铜仿膜孵育后的合成量明显高于聚砜膜孵育后和对照组。结论:内毒素和透析膜对正常人和尿毒症患者PBMC的IL-1Ra的合成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D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9.33%。好发于颈总动脉窦部及主干。与斑块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P=0.01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0.00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明显降低(P=0.001),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P=0.004),搏动指数(PI)升高(P=0.037),剪切率(SR)降低(P=0.023)。两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前白蛋白、血磷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斑块阳性组的KT/V值低于阴性组(P=0.02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收缩压(β=0.097,P=0.037)和高血磷水平(β=2.800,P=0.049)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其血流动力学基础特征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钙磷代谢、炎症、贫血与瘙痒发生频率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询问患者近2周皮肤瘙痒发生的频率(分为“无”、“偶尔”、“每天”3个级别)和程度(分为“中等”和“严重”2个级别),同时测定患者周中透析前钙磷代谢、炎症、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将患者根据瘙痒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行分组。结果从未发生瘙痒者占26.2%,偶尔发生瘙痒者占34.1%,每天发生瘙痒者占39.7%。发生瘙痒者中,50.8%呈中度瘙痒,23.0%呈重度瘙痒。无论按瘙痒发生的频率还是程度分组,各组间年龄、透析龄、每周透析次数比、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及反映红细胞形态的各指标、中位数C反应蛋白、中位数铁蛋白、平均总蛋白水平、透析前肌酐、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频率的组间平均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不同程度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浆白蛋白水平不相关。平均血钙水平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磷水平和钙磷乘积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程度越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钙和血磷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钙、磷代谢异常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应进一步致力于改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急性磷酸盐肾病(acute phosphate nephropathy,APN)是口服磷酸钠盐(oral sodium phosphate,OSP)行肠道准备之后的肾脏并发症,小管和间质中有磷酸钙盐沉积是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本文报道了1例OSP后发生APN的病例,从临床和病理分析诊断的要点,为肠道准备药物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模式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均来源于上海市卫生局<急性肾衰竭的早期发现与防治>研究课题数据库.2004年1月 ~2005年12月,原位经典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共26例,其中6例行SLED(SLED组),6例行滤过液剂量为35~40 mL·kg-1·h-1的CVVH(CVVH-A组),14例行滤过液剂量为50~60 mL·kg-1·h-1的CVVH(CVVH-B组).观察各组患者透析前后肾、肝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于治疗前、治疗第4天和治疗终止后,采用APACHEⅡ评分评估疾病严重性,比较各组患者存活和肾脏存活情况. 结果 单次治疗后各组肾、肝功能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025).SLED组、CVVH-A组和CVVH-B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33.3%、66.7%和50.0%;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6.7%、83.3%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CRRT 和SLED均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 25).SLED组、CVVH-A组和CVVH-B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33.3%、66.7%和50.0%;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6.7%、83.3%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CRRT 和SLED均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 25)  相似文献   
7.
炎症在尿毒症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炎症在尿毒症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21例尿毒症透析前患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中取部分桡动脉,同时选择10例胸外科良性肿瘤患者,在术中选取同级别的部分胸廓内动脉作对照,分别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壁上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6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内皮素1(ET1)、内皮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并根据血浆CRP水平将尿毒症患者分为A组(CRP≥10 mg/L)和B组(CRP<10 mg/L).结果常规HE染色A组4例尿毒症患者桡A存在明显的粥样斑块.尿毒症患者血管壁中层明显增厚,壁厚/外径(T/D)比值A组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0.54±0 10对0.37±0 07、0.24±0.07,P<0.01).A组患者血浆CRP水平及血管壁上CD68、MCP-1、ox-LDL、ET1、PCNA、FN的表达均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1),且CRP水平与上述指标在血管壁上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血浆白蛋白(Alb)和eNOS在血管壁上的表达,A组却低于B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炎症加重了营养不良、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是尿毒症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及其透析液中氨基酸的丢失。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采用聚砜膜(A组)、铜仿膜(B组)、复用铜仿膜(C组)的3组患者透析前、透析后血清氨基酸谱及其透析液中氨基酸的丢失量。结果A组透析后血清谷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酪氨酸水平降低(P<0.05);B组血透析前后血清氨基酸谱无明显变化;C组透析后血清天冬氨酸、苏氨酸水平降低(P<0.05);A组和B组患者透析液中丢失的氨基酸差异无显著性,C组患者透析液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的丢失明显小于A、B两组(P<0.05)结论不同透析膜对患者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是不同的,取决于膜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连续血液净化疗法CBP(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脓毒血症(SepsiS)患者内皮功能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15例SIRS或伴Sepsis患者,分别留取CVVH(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omofiitrtion,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前后的血浆,直接检测血栓调节蛋白(sTM,soluble thrombomodulin)、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soluble intercellul aradhesion molecule-1)浓度。APACHⅡ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转归:8名SIRS组患者,CVVH治疗后第4天APACH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而7名Sepsis组患者的APACHII评分更加恶化。SIRS组患者血浆sTM、SICAM-1、s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epsiS组患者血浆sTM、SICAM-1、s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SIRS组(P〈0.01);CVVH治疗后1周,SIRS组患者sTM、sE-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Sepsis组患者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SIRS/Sepsis患者内皮细胞存在明显的激活和损伤,CVVH治疗能部分改善SIR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而对Sepsis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