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阿苯达唑纳米晶体(ABZ-NCs)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尤斯室技术进行肠吸收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BZ-NC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肠段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浓度药物对肠吸收的影响,同时与ABZ片剂(T-ABZ)进行比较。结果: ABZ-NCS不同浓度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其可能为被动吸收;ABZ-NCS组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Q、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T-ABZ组(P<0.01)。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ABZ-NCS与T-ABZ在整个大鼠小肠均有吸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尤其是ABZ-NCS能显著改善药物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体外对细粒棘球蚴活性的影响,分析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粒棘球蚴分为空白组,DMSO组,Veliparib(10μmol/L)组,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组,H2O2组,青蒿琥酯低(65μmol/L)、中(130μmol/L)、高(325μmol/L)剂量组,H2O2+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低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中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共12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药物干预2、3、4d细粒棘球蚴的活性,计算虫体死亡率。给药组干预细粒棘球蚴4d后,观察虫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通过彗星试验评价DNA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虫体内DNA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xo-dG)的变化。结果与DMSO组和青蒿琥酯各剂量组相比,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均显著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虫体损坏情况较青蒿琥酯各剂量组严重且明显固缩,着色加深,并有空泡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的细粒棘球蚴合胞体带混沌,细胞结构破坏,异染色质边际化,出现脂滴、空泡样结构,微绒毛明显破坏或减少;彗星试验显示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彗星拖尾较低、中、高青蒿琥酯组明显加长,Olive尾矩(OT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8,2.482和4.224,P0.05)。免疫荧光显示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8-oxo-dG的阳性核数较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增多。结论 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增强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虫体的DNA损伤更严重,从而导致棘球蚴死亡,为开发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温和,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但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近年来有许多报道是关于中药中毒的案例,所以怎么能使中药"增效减毒"是一个日趋关注的问题,而炮制是降低中药毒性的常用手段之一。本文对中药中的各类毒性成分的中毒机制和炮制减毒原理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CPhGs)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及文献收集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与HCC相关的疾病基因,得到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治疗HCC的潜在作用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筛选出的蛋白与肉苁蓉苯乙醇总苷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肉苁蓉苯乙醇总苷中有29种活性成分及410个靶基因,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以发挥治疗HC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可能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调节癌细胞、血管生成等相关靶标和途径,从而对HCC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H2O2)构建体外人肝癌细胞BEL7402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染色法检测以10、100和1 000 μmol/L的H2O2处理0、2、4、6、8、10、12和24 h后BEL7402细胞的存活率;采用双氢罗丹明123(DHR123)探针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以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 h后线粒体活性氧(ROS)含量、DNA损伤、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 h后,其存活率为(43.44±5.74)%,与10 μmol/L H2O2处理组(92.77±5.51)%相比,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S含量结果显示100 μmol/L H2O2处理BEL7402细胞40 min时其体内的ROS含量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 H2O2组OTM值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和GSH-Px活性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 100 μmol/L H2O2、预处理4 h,可成功构建BEL7402细胞体外氧化应激模型,可为通过氧化应激机制抗肝病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M)对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神经细胞PC1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为去氢骆驼蓬碱衍生物作为抗包虫病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肝细胞NCTC1469和神经细胞PC12分为HM干预组和无药物组对照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HM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改变;采用Hoechst 33258核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检测去氢骆驼蓬碱可抑制PC12和NCTC1469和细胞的增殖,该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F值分别为126.43、125.32、145.82,P0.01;F值分别为147.95、222.67、242.28,P0.01)。HM处理PC12细胞24、48、72h的IC50分别为32.40、24.50和15.37μg/ml,HM处理PC12细胞24、48、72h对NCTC1469细胞的IC50分别为62.19、38.43和28.52μg/ml。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排列均匀,大小基本一致,轮廓清晰,悬浮细胞少;实验组随着去氢骆驼蓬碱浓度的升高,细胞出现皱缩,细胞数量及生长密度逐渐减少。Hoeehst33258染色观察去氢骆驼蓬碱干预24h后细胞核均出现不同程度蓝色荧光,可见核致密、浓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10、20、40μg/ml去氢骆驼蓬碱干预24h,PC12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2.52±2.21)%、(23.44±1.27)和(55.85±2.30)%,NCTC1469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15.20±2.67)%、(41.31±3.09)和(53.92±2.5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2、-48.73、-93.76,P0.01;t值分别为-76.00、-116.67、-144.25,P0.01)。结论去氢骆驼蓬碱能抑制PC12、NCTC1469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存在正向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EgRad5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方法克隆EgRad54基因并对编码产物的理化性质、二、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采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分析;采用qRT-PCR检测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EgRad5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gRad54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14 bp,NCBI blast比对显示其序列与原始序列相似性为100%,DNAMAN比对相似性为95.40%;EgRad54蛋白含有58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520 45×10^3,理论等电点为8.91;在EgRad54蛋白二级结构中,ɑ-螺旋占44.41%,β-折叠占13.25%,β-转角占6.37%,无规则卷曲占35.97%;三级结构选择123i.A模型,GMQE为0.78,QMEAN为-3.51,序列相似度为69.33%,覆盖率为85.20%;进化树显示EgRad54基因与多房棘球蚴亲缘关系较近;以未消化原头蚴组作为对照组,qRT-PCR检测胃蛋白酶消化原头蚴组和囊泡组Rad54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6±0.068和1.111±0.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34,P>0.05)。结论成功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Rad54基因,其编码EgRad54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ɑ-螺旋。该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及棘球蚴期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种类多,药理作用广泛。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Wingless(Wnt)信号通路作为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多种细胞的发生和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年来针对神经和血管的整体保护,提出了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新模型,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缺血性脑中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Wnts家族与卷曲蛋白(Friz-zled)/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lated proteins 5/6,LRP5/6)结合,进入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激活核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在基因水平上直接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Wnt信号可作为HIF-1α和VEGF的上游信号),继而上调β-catenin信号分子,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从而调节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及NVU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水平,即从整体上促进缺血性脑中风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