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后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6年10月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Cobb角45°~145°,平均76.75°;矢状面Cobb角22°~105°,平均47.08°;Bending相主胸弯侧凸平均矫正率20.51%~39.19%。侧凸Cobb角80°~145°8例,采用一期后路松解,颅盆环牵引二期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胸廓成形术;侧凸Cobb角60°~79°16例,行同期后路松解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侧凸Cobb角小于60。18例,勿需松解,即行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Cobb角80°~145。、60°~79。和小于60。的术后矫正Cobb角分别为10°~40°(34.50°)、6°~25°(18.66。)、4°~18°(10.11°);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分别达66.88%、73.31%和80.34%。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角度为29.50°、27.74°和22.6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7.35%、40.77%和10.30%。随访12~78个月(平均36个月),16例失访,随访26例中23例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畸形丢失率为1.53%~5.10%,平均3.01%。2例术后1年半复查发现断棒,再次矫形术。结论重度AIS应采用后路广泛松解,凹侧松解是关键。颅盆环牵引安全可靠。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样达到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矫形效果。融合范围应密切结合AIS的分型。胸廓成形术后早期对肺功能有影响,通过术后肺功能训练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经皮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经皮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寰枢椎融合治疗C1,2不稳的方法.方法:设计一套中空器械对14例C1,2创伤性不稳的患者(Jefferson骨折7例,齿状突骨折伴脱位7例)在X光机监视下行小切口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同时作C1,2植骨融合.结果:14例患者内固定均获得了满意效果,螺钉位置佳,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穿刺创口一期愈合,随访10~26个月,平均15.3个月,无松钉、断钉等现象.结论:经皮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操作简单,创伤少,恢复快,可一期行侧块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有一定风险,但若采用合理的配套器械,熟悉其解剖特点,在X线透视下正确选择进针点、角度和深度,操作规范,此技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ROSET成像技术在坐骨神经及其病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常规T2WI、T1WI成像和PROSET成像的显示效果。方法以梨状肌为定位标志的双斜面定位后斜矢状面成像分别对16例健康志愿者的32条坐骨神经和15例腰腿痛患者患侧坐骨神经,作PROSET成像和常规T2WI、T1WI成像,并对比PROSET成像和常规T1WI成像坐骨神经的显示率。观察坐骨神经以及病变在常规T2WI、T1WI和PROSET成像的表现。结果PROSET成像和常规T1WI成像显示坐骨神经效果不同,SE/TlWI显示坐骨神经24条(75%),PROSET序列显示坐骨神经30条(94%)(P〈0.05)。结论PROSET成像显示坐骨神经优于2D-SE序列。以梨状肌为定位标志的双斜面定位后的斜矢状面成像,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应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截骨加椎弓根螺钉棘齿压缩固定治疗休门氏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枢椎椎弓根影像学测量数据探讨实施经皮穿刺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测量40名正常成人中立位寰枢椎二维CT水平位及矢状位断层图像上枢椎椎弓根螺钉经皮置人的标准角度及置钉角度的安全范围,皮肤穿刺点与水平位上颈后中线距离和矢状位上枢椎基底前缘顶点皮肤投影点的标准距离及其安全范围等影像学参数。结果(1)水平位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标准角度为42.34±2.95度.其安全范围为13.68±2.17度;(2)矢状位上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标准角度为27.94±3.98度,安全范围为19.39±2.19度;(3)水平位上皮肤穿刺点与颈后中线标准距离为57.39±7.47mm.安全范围为19.46±3.48mm;(4)矢状位上皮肤穿刺点与枢椎基底前缘顶点皮肤投影点的标准距离为36.50±4.62mm.其安全范围为37.35±4.96mm。结论枢椎椎弓根螺钉经皮置人的标准角度及距离个体差异较大,但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均有一定的安全范围.该手术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情况下具有一定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正常和损伤的前臂骨间膜的MRI表现。方法 :对 2具前臂尸体标本进行回顾性MRI对比观察。结果 :完整的骨间膜在MRI上呈现为从桡骨近端斜向尺骨远端的带状结构 ,在T1和T2 加权像上表现为黑色低信号带 ,在T2 脂肪抑制像上显示最清楚。断裂的骨间膜在MRI上显示出骨间膜的连续性中断 ,表现为波浪状、迂曲、移位的韧带纤维及前臂肌肉向骨间膜膨出。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前臂骨间膜解剖结构 ,能准确诊断前臂骨间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4组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对后路单节段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将24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分为4组,用椎体楔行切除法在L1椎体上制作严重压缩性骨折模型,用4组不同进钉角度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频率为1.0Hz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疲劳载荷各3000次,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疲劳后4种状态下固定节段(T13~L1)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范围,将其标准化为稳定指数后比较四组内固定方式在4种状态下6个载荷方向上稳定性的差异。结果 4组固定均能显著提高骨折模型在6个载荷方向上的稳定性(P<0.01),而且显著强于正常标本组(P<0.01),但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在6个载荷方向上的稳定性均小于各自疲劳试验前,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只要保证螺钉在椎弓根及椎体内且伤椎螺钉避开骨折区域,螺钉的F角大小不会影响单节段固定的即刻稳定性及疲劳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伤的初期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伤的初期救治情况。男9例,女7例;开放性骨盆骨折10例。结果 15例存活,1例因严重合并伤,术后11天后死于严重的感染。结论 骨盆骨折合并会阴撕裂伤常需多科室合作,采用多种外科修复手段来处理;稳定血流动力学、彻底清创、局部骨折内固定、及时修复损伤器官、放置多条引流管及选择性粪道转移是初期处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40例20~45岁正常人C1、C2行CT扫描,测量C1、C2侧块的标准角、安全角、椎动脉内壁至标准角距离、齿状突基底冠状径、矢状径、齿状突长度、枢椎总高度及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等相关数据。采用自行设计的器械行经皮穿刺内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与不稳47例。其中齿状突骨折21例,Jefferson骨折7例,C1前弓骨折4例,寰枢椎脱位及本脱位15例,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C1、C2侧块在正位投照上的标准角右侧为(24.0±3.7)°,左侧为(23.8±1.8)°。安全角右侧为15.2°~30.3°,左侧为14.8°~32.1°。椎动脉内壁至寰椎侧块上下缘中点连线的距离右侧为(5.6±2.2)mm,左侧为(5.8±1.9)mm。侧位投照像上,标准角为(24.1±18)°,安全角为12.6°~26.8°。齿状突基底冠状径为(8.8±1.2)mm,矢状径为(10.9±1.0)mm,齿状突长度为(14.2±1.2)mm,枢椎总高度为(38.2±1.8)mm,齿状突轴心线与C3椎体前缘夹角为(23.1±1.4)°。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未发现脱钉、弯钉及断钉。齿状突螺钉固定17例,除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外。余均获骨性愈合。C1、C2侧块螺钉固定治疗者中26例颈椎旋转活动比正常减少40°,伸屈正常。4例颈部强直感,未恢复原有工作。结论:经皮穿刺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