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2篇
  免费   1238篇
  国内免费   440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37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1906篇
内科学   374篇
皮肤病学   86篇
神经病学   114篇
特种医学   2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88篇
综合类   4052篇
预防医学   658篇
眼科学   96篇
药学   2448篇
  4篇
中国医学   10780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580篇
  2021年   693篇
  2020年   696篇
  2019年   607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1131篇
  2013年   1016篇
  2012年   1263篇
  2011年   1283篇
  2010年   1068篇
  2009年   1047篇
  2008年   1132篇
  2007年   976篇
  2006年   879篇
  2005年   878篇
  2004年   823篇
  2003年   738篇
  2002年   699篇
  2001年   554篇
  2000年   443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370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286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功能套针浮刺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应用多功能套针浮刺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国际标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F-MPQ量表评分、NDI量表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20分法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SF-MPQ量表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88%,愈显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愈显率为46.8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多功能套针浮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见效较快,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且作用稳定,效果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更正     
《医药导报》2021年11月第40卷第11期第1469页《芬太尼透皮贴剂临床合理用药指南》中,“3.6.5”项下“MAO1”均应为“MAOI”,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通过检索《针灸大成》中与气海穴治疗作用相关的文献条文,总结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运用频次较高的疾病及其配穴规律,为临床针灸对气海穴的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中《针灸大成》作为文献检索来源,将气海穴及气海穴的别称“脖胦”“下肓”“丹田”“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气泽”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工具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符合要求的文献条文,通过建立本研究的数据库,频次分析、条形统计图比较分析等方法,总结出气海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频次及其配穴规律。结果:在《针灸大成》所涉及的条文中,气海穴尤善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内科疾病中排名前3位的是脾胃系病症、气血津液疾病、肾系病症和妇科疾病,气海穴配穴习惯为上下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以及前后配穴法,其中主要为前后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结论:气海穴《针灸大成》中单穴应用占比最高,而在气海穴众多配穴中,运用了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配穴归经主要来自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经配穴法,同气相求,可增加疗效;与气海穴配伍较多的足太阳膀胱经以背腧穴为主,此为前后配穴法,亦称腹背阴阳配穴法,腹部为阴,腰背为阳,前后配穴法可起到“从阳引阴”亦可“从阴引阳”的作用,以达到调节阴阳,调和脏法,调畅经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刺络拔罐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透邪清热、活血通络、散瘀止痛、平衡阴阳等方面作用,笔者通过检索刺络拔罐疗法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的常见疾病及有效疾病,其中涵盖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种病症,且其简便、安全、有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蝶腭穴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T引导下经蝶腭穴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蝶腭穴及常规穴位,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CT引导下,采用芒针透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治疗方法颇具特色,提高了透刺蝶腭神经节的准确性及安全性,从而为非CT引导时透刺的角度与深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源性炎症介质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两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in/次,1次/d,连续2~4周;肿胀明显,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 min/次,1次/d,连续1~2周。并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6次/周;对照组口服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d,观察组内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4周。进行对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记录疼痛、肿胀消失时间;进行治疗前后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分(U-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缓激肽(BK)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 106,P0. 05);观察组SHSS量表的感觉、自主神经、运动3个维度评分和SH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疼痛、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患者U-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1),SP和B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内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可减轻SHS严重程度和中医临床证候,缩短病程,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并可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祛邪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而透法属于祛邪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透法内涵的探讨,阐释透法的核心内容在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使邪透于外之意。结合外科疮疡自身特有的临床特点,采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探寻透法指导外科疮疡的治疗,分别从宣透法、清透法、通透法、透托法、养透法5类以阐释不同透法的定义、文献记载、具体适应证及代表方药。认为透法在外科疮疡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能够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麦肯基疗法与中医刺络拔罐结合治疗下背痛(LBP),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病例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采用麦肯基疗法治疗,治疗组48例在麦肯基疗法基础上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对2组患者分别从治疗前后腰部肌力力量变化、腰椎活动范围、功能障碍以及疼痛程度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结果:治疗前2组受试者在腰部肌肉力量、腰椎活动范围、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功能障碍、疼痛障碍方面的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肌及伸肌力量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腰部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JOA)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在腰椎功能改善指数、总改善率等方面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麦肯基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下背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增大腰椎活动范围,提高肌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