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院自2003年元月至2004年元月,收治的30例未破裂型或流产型输卵管妊娠,均采用经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囊内注射氨甲喋呤(MTX)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探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ICU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出院患者。统计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将患者分为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CrCl 10~50mL/min及CrCl<10mL/min 4组,分析不同肌酐清除率组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和达标率的影响以及比较指南推荐剂量与实际剂量的差别,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例ICU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共230例次,45例次(19.57%)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72例次(31.30%)未达标(<15mg/L),113例次(49.13%)超标(>20mg/L)。 CrCl 50~90mL/min和CrCl 10~50mL/min组平均血药浓度[(20.16±7.51)mg/L, (23.12±9.37)mg/L]、血药浓度超标比例(45.45%,62.79%)显著高于CrCl>90mL/min组[(14.65±9.07)mg/L, 19.15%]。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低于推荐剂量,而CrCl 10~50mL/min、CrCl<1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高于推荐剂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给药剂量(B=11.631,95%CI=7.030~16.232,P<0.001)、肌酐清除率(B=-0.064,95%CI=-0.097~-0.032,P<0.001)、白蛋白水平(B=-0.334,95%CI= -0.634~-0.035,P=0.029)是影响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时应考虑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和白蛋白水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在提升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抗血栓药物说明书,制定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使用规范及评价标准,采取医嘱审核、全程药学监护、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路径管理等技术措施和绩效考核手段,对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进行综合干预。从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8年1月到6月(干预前)的病例926份为未干预组, 2019年1月到6月(干预后)的病例1024份为干预组,对照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时机、疗程、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评估此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根据Caprini模型评估所评2分、3~4分、≥5分的患者,采取药物预防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1.7%、51.0%、59.6%上升到干预后的76.2%、92.2%、95.5%;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抗血栓药物使用不合理原因包括:给药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用药禁忌症,其不合理比例由干预前的39.0%、32.1%、46.0%、32.1%、23.8%下降至干预后的4.3%、4.8%、6.1%、2.2%、1.8%;总体预防抗凝药物不合理使用比例由干预前的55.4%减少到干预后的12.0%,以上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骨科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骨科预防抗血栓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缺血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颈部血管彩超及TCD资料。结果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为19.1%、36.2%、42.5%、49.1%;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0.05);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分别为19.1%、36.2%、47.1%、67.9%;各组间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侧支循环的开放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了解如东县0~14岁儿童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变化趋势,为制订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如东县2005—2013年0~14岁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如东县0~14岁儿童累计报告死亡452例,年平均死亡率为50.04/10万,各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60.14/10万下降至2013年的31.46/10万(P〈0.05﹚。0~岁组死亡率最高(379.85/10万),儿童死亡率在1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在10~14岁组有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5位死因分别为伤害(129例,占28.54%)、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88例,占19.47%)、先天异常(66例,占14.6%)、肿瘤(51例,占11.28%)和神经系统疾病(30例,占6.64%)。0~岁组首位死因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88例,占44.90%),1~14岁组儿童均以伤害为首位死因(109例,占42.58%)。结论如东县0~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积极有效预防伤害、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畸形和肿瘤的发生,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适合江苏省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内抽取40~69岁常住居民,利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1分钟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进行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结果有效调查5 537人,有效率为98.8%。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法为44.0%,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P0.001)。2种方法筛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系数及其95%可信区间为0.048(0.022~0.074)。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P0.05)。结论 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均可作为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筛查工具,但一致性较差,实际工作中建议联合运用,以便互相补充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