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18篇
  免费   3866篇
  国内免费   4462篇
耳鼻咽喉   244篇
儿科学   446篇
妇产科学   384篇
基础医学   2713篇
口腔科学   480篇
临床医学   8536篇
内科学   5796篇
皮肤病学   410篇
神经病学   1052篇
特种医学   16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9篇
外科学   3708篇
综合类   26410篇
预防医学   8724篇
眼科学   681篇
药学   17865篇
  72篇
中国医学   19815篇
肿瘤学   2587篇
  2024年   571篇
  2023年   1827篇
  2022年   1791篇
  2021年   1946篇
  2020年   1565篇
  2019年   1379篇
  2018年   686篇
  2017年   1111篇
  2016年   1205篇
  2015年   1497篇
  2014年   2762篇
  2013年   2709篇
  2012年   3936篇
  2011年   4257篇
  2010年   3872篇
  2009年   4130篇
  2008年   9745篇
  2007年   6976篇
  2006年   5419篇
  2005年   7173篇
  2004年   6022篇
  2003年   5443篇
  2002年   4640篇
  2001年   3073篇
  2000年   2714篇
  1999年   1996篇
  1998年   1910篇
  1997年   1833篇
  1996年   1845篇
  1995年   1941篇
  1994年   1342篇
  1993年   854篇
  1992年   750篇
  1991年   715篇
  1990年   615篇
  1989年   588篇
  1988年   210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32篇
  1985年   91篇
  1984年   72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4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再深一步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来研究柴胡疏肝散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柴胡疏肝散的所有活性成分与药物靶点;通过收集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交集靶点,将得到的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与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柴胡疏肝散对两种受体蛋白EGFR和STAT1的影响。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104个,潜在靶点238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交集靶点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166条目和148条目,主要涉及到JAK-STA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GFR、STAT1两个靶点能够与核心活性成分能够自发结合成较为稳定的构像;免疫印迹法实验证明柴胡疏肝散能够降低大鼠胃黏膜组织EGFR和STAT1蛋白表达。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发现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调节EGFR和STAT1蛋白表达来共同调控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为深入进行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鉴定当地民间应用普遍的野生药用真菌,并探讨其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一株采自定陶仿山野生药用真菌进行鉴定,确定为硬皮马勃。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硬皮马勃化学成分,利用PubChem软件和TCMSP、GCS数据库得到化学成分结构信息及其药用动力学参数和相关靶点分析,通过SysDT和WES系统鉴定潜在化学成分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获得靶点功能,将潜在化合物和肿瘤相关靶点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分子-靶标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肿瘤相关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有关活性成分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将肿瘤相关靶点和通路导入Cytoscape3.8.0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从文献中获得硬皮马勃的化学成分59个,通过ADME计算系统筛选出5个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成分,预测到38个靶点,其中与肿瘤相关靶点16个。这些活性成分主要通过Toll-like receptor、PI3K-AKT、MAPK和NF-kappa B等通路参与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结论 表明硬皮马勃治疗肿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并通过多层次效应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本研究为更好理解硬皮马勃作用肿瘤的机制和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白鲜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白鲜皮治疗皮肤湿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白鲜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识别;通过利用SwissADME数据库对白鲜皮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筛选主要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鲜皮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白鲜皮中共分析鉴定了12种成分,进一步筛选得到4种潜在活性成分,可作用于48个关键靶点和14条主要通路。结论 采用L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白鲜皮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做作用靶点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伏风暗瘀宿痰”小儿哮喘病机新说,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验证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的交通性。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建立“祛宿痰方”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数据集,利用OMIM、GeneCards、DrugBank、TTD疾病数据库建立哮喘疾病靶点数据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取交集并构建“祛宿痰方”与哮喘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靶点蛋白。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复制卵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大鼠模型,对核心通路及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得到“祛宿痰方”治疗哮喘的靶点98个,包括IL-13、TP53、TGF-β1、VEGF-A、MMP9等,KEGG得到与哮喘相关的通路287条(P<0.05),包括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GO结果显示与哮喘相关生物进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调控、氧化应激、血管生成等。动物实验证实“祛宿痰方”可下调大鼠肺组织中p-NF-κB-P65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IL-13、TGF-β1 mRNA表达量(P<0.05),减少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黏液产生,从而延缓哮喘的进程。结论 “祛宿痰方”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肺组织中IL-13、TGF-β1 mRNA表达量,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外基质等途径作用于哮喘,中医“宿痰”病机与西医细胞外基质改变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的交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芪-赤芍配伍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Pharmmaper数据库,筛选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结合Genecards数据库挖掘的COPD相关靶点,对黄芪-赤芍药对与COPD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交互处理得到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的关键靶点,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主要活性成分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等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A549炎症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模型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对结果加以验证。结果 黄芪-赤芍药对中44个有效成分作用于COPD,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丁子香萜、芍药苷、(2R,3R)-4-methoxyl-distylin、二氢异黄酮;黄芪-赤芍药对通过IL6、PTGS2、TNF等113个靶蛋白,调控Ras、PI3KAkt、IL-17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COPD,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丁子香萜、芍药苷与IL-6、PTGS2、TNF大分子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性,体外细胞试验证实,槲皮素与山奈酚均能减少IL-8,MMP-9炎症因子的分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效果;芍药苷有明显的扩血管、抗血栓之效。结论 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初步揭示了黄芪-赤芍药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上皮细胞生长增强保护屏障等预测出黄芪-赤芍药对治疗COPD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其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研究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行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所具备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随机在2013年3月到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当中择取50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25),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急诊救治措施,对实验组行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做以总结.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急诊室当中的滞留时长、接受检查的时间、入院到接受手术的时长三项急救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在临床当中,针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行以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当中的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急诊室的工作效率,令患者尽早接受急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115-121
目的:对川产道地药材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利尿效果和生药学(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对比,为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规范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氢氯噻嗪0.03 g/kg组、小木通20 g/kg组、小木通10 g/kg组、绣球藤20 g/kg组、绣球藤10 g/kg组、粗齿铁线莲20 g/kg组、粗齿铁线莲10 g/kg组、小蓑衣藤20 g/kg组和小蓑衣藤10 g/kg组,每组10只。按50 ml/kg剂量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按预定剂量分别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水,观察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利尿效果;采用植物形态、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外观形态、性状及微形态进行鉴别;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进行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与习用品、混伪品特征峰比对。结果:利尿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氢氯噻嗪0.03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显著升高(P<0.01),粗齿铁线莲20 g/kg组、小木通20 g/kg组、小蓑衣藤20 g/kg组和绣球藤10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与氢氯噻嗪0.03 g/kg组接近(P<0.01);与氢氯噻嗪0.03 g/kg组比较,绣球藤20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显著升高(P<0.01)。生药学实验表明粗齿铁线莲和小蓑衣藤在植物形态、性状和显微形态方面与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具有明显差异,化学成分非常相似。结论: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习用混伪品粗齿铁线莲、小蓑衣藤与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的药效相近,整体形态易于鉴别,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习用品可以替代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使用,而小衰衣藤在药材资源匮乏的时候,可以考虑作为潜在的川木通资源备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抑郁症与不明原因胸痛间的关联性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收治的不明原因胸痛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5例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抑郁量表评分、抑郁症发生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五羟色胺(5-HT)及外周血中的CD4+、CD8+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RP、IL-6、5-HT、CD4+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CD8+、抑郁症发生率(31.43%)、轻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抑郁症与不明原因胸痛存在一定相关性,推断可能与CRP、5-HT、IL-6等细胞因子有关,也可能与免疫抑制过程有关,在临床诊治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