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晖  谢青  金晓龙  蔡伟  林兰意  刘芸野 《肝脏》2008,13(3):219-222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诱导新生乳猪线粒体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内营养乳猪作为对照,建立全肠外营养新生乳猪实验动物模型,喂养7d后获取肝脏组织,分离原代肝细胞,部分肝组织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通过凋亡蛋白活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印迹法等检测全肠外营养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的蛋白表达。结果全肠外营养组乳猪肝细胞活率为(49±21)%,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的(88±14)%(P〈0.05)。全肠外营养乳猪肝组织DNA电泳呈现典型梯形凋亡条带,细胞凋亡ELISA检测发现细胞凋亡定量高达对照组的2.6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也明显升高,与肠内营养相比增高9.9倍,但ATP酶活性下降了24%。Westernblot显示全肠外营养组肝组织中相关凋亡蛋白酶PARP、caspase-9和-7蛋白酶原被活化,Bcl-2蛋白表达量下调,Bax蛋白量表达上调;同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内,使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全肠外营养组Bax表达上调。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损伤肝组织,并通过线粒体应激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胃肝样腺癌的临床与病理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胃肝样腺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和临床特点,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来引起足够重视。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PF)阳性的胃肝样腺癌的组织学表现、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胃肝样腺癌者6例,同期随机选取胃低分化腺癌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30例作为埘照,统一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6例胃肝样腺癌患者发病平均年龄66.8岁.发病时血清AFP84-2230ng/ml,6例中2例复发,2例肝转移,平均存活17个月;具有与HCC相似的组织学表现.即多呈实体状,小梁状.大梁状,血管血窦丰富,癌细胞血管淋巴管侵犯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FP均阳性.而HepParl阴性,癌细胞为CD34阳性的血管分割成小梁状。胃低分化腺癌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实体巢状或弥散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AFP和HepParl阴性。原发性HCC组织学表现为实体状,小梁状,大梁状以及有丰富的血管血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癌细胞HepParl阳性。结论:血清AFP阳性的胃肝样腺癌具有发病年龄高、易于复发或肝脏转移、预后差的临床特点。组织学上,胃肝样腺癌与HCC相似,但癌细胞AFP阳性、HepParl阴性可与胃低分化腺癌(AFP和HepParl均阴性)和原发性HCC(HepParl阳性)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胸部影像学、病原学和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职业、临床表现、胸部X线、CT、气管镜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胸膜下单发或多发结节状或斑片状阴影,并呈动态变化。GM试验用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具快速灵敏的特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病理可见由大小规范,呈两分叉(Y形)的分隔菌丝引起的特征性的血管侵害,也可以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或广泛化脓性肺炎。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非常复杂,在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放射学、血清学检查和病理)。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异位ACTH综合征非常罕见.本文详细介绍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引起异位ACTH综合征临床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其诊治.提出正确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生化、激素分泌、影像学、病理学、肿瘤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最终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凹陷型病灶为主的胃癌漏诊原因,统计早期胃癌中凹陷型的比率。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4年间,胃癌切除患者2 431例,统计经切除标本病理学证实的早期胃癌例数及凹陷型形态的早期胃癌的比率。结果 2 431例胃癌切除中,466例为早期胃癌(19.17%);其中Ⅱc型早期胃癌278例(59.66%),Ⅲ型早期胃癌83例(17.81%),复合凹陷型早期胃癌8例(1.72%),凹陷型早期胃癌总计369例,占早期胃癌总数的79.18%。结论早期胃癌的形态分型中以表浅凹陷及溃疡型居多,因而临床漏诊的几率亦增多。提高对凹陷型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病灶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EUS-FNA获得的细胞量及细胞学诊断结果,比较3种不同型号穿刺针在胰腺实性占位诊断中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期间两家医院胰腺实质性占位病灶长轴直径大于2 cm并进行EUS-FNA的病例.根据穿刺途径将患者分为经胃壁穿刺组(19 G或22 G或25 G)和经十二指肠壁穿刺组(22 G或25 G),分别按事先设置的随机表随机选择穿刺针型号进行EUS-FNA.穿刺过程中,固定穿刺次数、吸引负压、穿刺针在病灶内移动次数和移动距离,穿刺内容物送液基细胞学检查,由同一位细胞学医生制片及诊断对EUS-FNA获得的细胞量及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共纳入病例52例,经胃壁穿刺组42例,经十二指肠壁穿刺组10例.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穿刺操作并未出现与EUS-FNA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两个穿刺组中不同型号穿刺针所获得的细胞总量、细胞学诊断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两组中25 G穿刺针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稍高.结论 EUS-FNA在胰腺实质性占位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尽管25 G穿刺针对胰腺病灶的诊断略显优势,但3种不同型号的穿刺针获得的细胞量及细胞学诊断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取得完整临床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石蜡包埋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分析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和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TSP-1在ACC组中呈低表达(5/17,29.41%),在良性组中表达高(13/20,6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TSP-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视野,良性组中为(21.05±8.07)/视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的表达和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和MVD呈负相关(P〈0.01)。VEGF的表达和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6)。结论VEGF与TSP-1表达不平衡可能是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性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抗肿瘤靶向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的临床病理特征、CD10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小肠DLBCL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患者均经Ann Arbor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标本。结果Ⅰ和Ⅱ期患者15例(62.5%),Ⅲ和Ⅳ期9例(37.5%),Karnofsky状态分析平均为75.5%(40%~100%)。24例患者中,20例(83.30%)行手术治疗,16例(66.7%)接受化疗,无放射治疗患者。在1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CD10阳性7例(36.8%),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但CD10阳性表达更多在Ⅰ期患者中(P=0.013)。19例患者获随访,平均生存期32.7个月(1~111个月),5例(26.3%)死亡。统计分析显示,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7),而CD10阳性组与CD10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小肠DLBCLs中,Ⅰ、Ⅱ期患者的预后(包括手术和化疗)比Ⅲ、Ⅳ期更好,CD10阳性更多的表达在Ⅰ期淋巴瘤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X2能否成为一种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其与VEGF、MVD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组21例,恶性组17例。另取2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情况及MVD表达情况。结果:①CoX2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良性组中表达较低,对照组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之间CoX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EGF在恶性组中呈高表达.VEGF在恶性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性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VI)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良性组次之,对照组最少,两两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在嗜铬细胞瘤中CoX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oX-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结论:CoX2和VEGF有望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卵巢类似性索肿瘤的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卵巢类似性索肿瘤的内膜样腺癌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71岁.阴道出血2周,B超示右侧附件有直径5 cm肿块.镜检:肿瘤绝大部分(95%)由粒层细胞瘤样的实体细胞巢、小梁和小腺管样组织构成;仅局部区域(5%)出现典型的内膜样癌形态.免疫组化:性索间质样细胞AEI/AF3、CK7、EMA、CEA和ER( ),α-inhibin和calretinin(-),Ki-67(MIB-1)阳性细胞数<1%.结论 在形态学上,卵巢类似性索肿瘤的内膜样腺癌与卵巢性索间质来源的颗粒细胞瘤、支持细胞和,或问质细胞肿瘤极易混淆.多取材,镜下仔细寻找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依据,免疫组化性索样肿瘤细胞角蛋白、EMA和ER/PR( ),α~inhibin和calretinin(-)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