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40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SP90和STAT3在早期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94例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中HSP90和STAT3的表达差异,同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4例手术标本中HSP90和STAT3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两者联合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效用。结果: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83.33%,在良性嗜铬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7%和26.32%,在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无表达,恶性嗜铬细胞瘤组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之间HSP90和STAT3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P0.001);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远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联合HSP90和STAT3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时阳性预测值为0.70。结论:HSP90和STAT3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且联合HSP90和STAT3可有效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虽然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的应用报道目前越来越多。RARC在达到和ORC一样的瘤控手术效果的同时更为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巨大优势是开放和传统腹腔镜无法比拟的,例如手术视野、灵巧性、精确性和稳定性。因此,RARC在背深静脉复合体缝合,新膀胱和尿道吻合,神经血管束的保留等操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也使完全体内尿流改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在不同年龄人群均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由于病因不明,改善OAB症状的传统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仍局限于部分人群。近来一些新疗法逐渐进入临床,例如肉毒碱A注射、超强辣素、β3受体激动剂和骶神经调节等。本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正>1概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是在传统腹腔镜基础上的革命性突破,这项技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三维立体手术视野、机械臂多关节、多自由度活动所带来的高精确度动作和人机分离、远程操控、降低术者疲劳度等优势[1-2],是传统腹腔镜技术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在泌尿系统手术中以病变部位深或缝合技术要求高的术式,如前列腺癌根治、上尿路整形以及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丙烯胺-17~去甲氧格尔德霉素(17-AAG)对大鼠嗜铬细胞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17-AAG对大鼠嗜铬细胞瘤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15d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为实验组(腹腔注射17-AAG 40mg/kg)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用药3周,第4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SP90、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SP90、STAT3、ERBB2的表达.结果 第4周时,对照组的移植瘤体积为5070.13±630.42mm3,重量为7.94±1.20g;实验组的移植瘤体积为2218.80±336.29mm3,重量为3.29±0.57g,实验组抑瘤率为58.6%,两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的HSP90、STAT3、ERBB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7-AAG对大鼠嗜铬细胞瘤裸鼠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降低肿瘤组织中HSP90和STAT3、ERBB2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比较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ureterocopic lithotripsy,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和中下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49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段结石255例,中下段结石243例,对比观察两种结石治疗的疗效.结果 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8.6% (441/498).其中上段、中下段结石一次碎石成功率分别为83.1%(212/255)和94.2%(229/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史者316例、348例.一次碎石成功率为88.0% (278/316),无ESWL史者182例213侧,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1.8%(167/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失败共32例32侧,为结石上移入肾盏.手术时间15~130min,平均(41.4±25.6)min,中下段结石组手术时间为(21.39±6.15) min,明显少于上段结石组(37.52±16.4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2 ~15d,平均(4.7±2.6)d.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热68例,无输尿管穿孔、撕裂、远期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疰.两组术后3周进行KUB平片复查,中下段结石组结石排净率为97.9%(238/243),上段结石组结石排净率为91.0%(232/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输尿管经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净率、手术时间方面优于上段结石,经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是目前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肾上腺皮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取得完整临床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石蜡包埋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并分析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和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TSP-1在ACC组中呈低表达(5/17,29.41%),在良性组中表达高(13/20,6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TSP-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视野,良性组中为(21.05±8.07)/视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的表达和MVD呈正相关(P〈0.01),TSP-1的表达和MVD呈负相关(P〈0.01)。VEGF的表达和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6)。结论VEGF与TSP-1表达不平衡可能是肾上腺皮质肿瘤肿瘤性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有望为抗肿瘤靶向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BosniakⅠ型肾囊性占位病变发生癌变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BosniakⅠ型肾囊性恶性病变的B超、CT、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男3例,女2例;年龄42~72岁,平均54岁。患侧腰酸1例,体检发现4例。囊腔直径5.5~8.0cm。术前B超及CT均诊断为肾囊肿。结果:5例均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再次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随访6~33个月,4例无瘤存活,1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结论:重视BosniakⅠ型肾囊性病变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术中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是提高BosniakⅠ型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0岁。入院时间2011年12月01日。1个月前患者因持续尿流速度慢,大便困难至我院就诊。患者偶见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1年前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于外院检查发现前列腺左侧叶内见一大小7cm×6cm囊肿,并行经尿道前列腺囊肿切开+TURP术。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开放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RP)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00例前列腺癌患者行RRP,前50例(A组)采用Walsh或poor方法处理耻骨后背侧静脉复合体(DVC),后50例(B组)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3项止血措施:①在DVC远端预置7号连续缝线;②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前列腺尖端血管蒂;③在游离神经血管束(NVB)前预置4-0可吸收线或游离NVB后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肛提肌筋膜残存侧和直肠浆膜层上方的狄氏筋膜深层。通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来比较3项止血措施在RRP中的作用。结果:A组与B组在年龄、PSA、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A组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1 103.00±528.03)ml和(482.00±364.60)ml,明显高于B组的(528.00±258.96)ml和(140.00±266.28)ml(P<0.05)。结论:通过在DVC远端预置连续缝线,离断尿道后用细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前列腺尖端血管蒂,在NVB上方预置细可吸收线或在游离NVB后用4-0或细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肛提肌筋膜残侧和直肠切除术上方狄氏筋膜深层,可在RRP中达到明显减少术中失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