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06篇
  免费   4625篇
  国内免费   2484篇
耳鼻咽喉   809篇
儿科学   987篇
妇产科学   663篇
基础医学   3394篇
口腔科学   849篇
临床医学   9484篇
内科学   4197篇
皮肤病学   288篇
神经病学   6191篇
特种医学   33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9篇
外科学   5895篇
综合类   22454篇
预防医学   3173篇
眼科学   352篇
药学   7837篇
  92篇
中国医学   3671篇
肿瘤学   11290篇
  2024年   334篇
  2023年   1538篇
  2022年   1547篇
  2021年   1783篇
  2020年   1782篇
  2019年   1900篇
  2018年   1018篇
  2017年   1633篇
  2016年   1987篇
  2015年   1993篇
  2014年   3158篇
  2013年   3149篇
  2012年   4178篇
  2011年   4591篇
  2010年   4386篇
  2009年   4236篇
  2008年   5112篇
  2007年   4642篇
  2006年   4237篇
  2005年   4586篇
  2004年   4164篇
  2003年   3770篇
  2002年   3144篇
  2001年   2852篇
  2000年   2287篇
  1999年   1917篇
  1998年   1666篇
  1997年   1588篇
  1996年   1390篇
  1995年   1042篇
  1994年   933篇
  1993年   609篇
  1992年   500篇
  1991年   432篇
  1990年   316篇
  1989年   329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熊磊教授以理脾为本,将治痰贯穿始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癫痫发作期治疗主以涤痰开窍,辅以理气健脾,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窍与平肝息风潜阳。主要选方为柴芍温胆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则以补肾养肝为主,兼以健脾化痰,主要选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定痫丸加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3.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反应迟钝,小便失禁,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抽搐。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较差,饮食及睡眠不良,体重稍减轻。专科体检: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胸片无异常。MRI平扫及增强:后颅窝中线偏右侧见一实性为主的较大混杂信号肿物,大小4.6cm×5.9cm×4.8cm,与小脑幕-大脑镰后部相连,挤压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第四脑室受压变窄,幕上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癫痫发作后状态(PIS)是指癫痫发作停止到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的异常状态,包括认知、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和精神行为等异常,症状多样,严重程度不一,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少,临床医生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容易误诊误治。本文将从PIS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以及干预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并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姑息性胃切除联合术后化疗评分在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年间收治的287例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评分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与评分中得分为2分和1分的患者相比,得分为0分的患者肿瘤侵润至T4b 期的患者较少[31%(18/58)比50.8%(63/124)、56.2%(59/105),P=0.039]。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7月。对患者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腹水,腹膜转移范围较大,肿瘤T分期较晚,评分得分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均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评分[HR(95%CI):1.384(1.165~1.644),P=0.000],血清白蛋白浓度[HR(95%CI):0.759(0.593~0.971),P=0.028],肿瘤T分期[HR(95%CI):1.493(1.216~1.832),P=0.00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评分对于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丙戊酸负荷量进行分组,了解各组患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控制情况。结果(1)66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包括癫痫36例(54.5%),颅内感染16例(24.2%),缺氧窒息3例(4.5%),颅内肿瘤2例(3.0%),脑发育异常2例(3.0%),颅内出血2例(3.0%),病因不明确5例(7.6%)。(2)所有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根据不同的丙戊酸负荷量(0 mg/kg,10~15 mg/kg,16~39 mg/kg,40 mg/kg)分为4组,各组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时间和癫痫控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0.340)。(3)所有患儿予丙戊酸钠应用后都有监测肝功能,无一例患儿出现肝功能损害的表现。结论不同丙戊酸负荷量对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并且接受负荷量为40 mg/kg治疗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位置、最大直径及甲状腺外浸等临床病理特征与甲状腺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研究分析初次手术治疗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运用检验临床病理特征与前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 结果 肿块位置、最大直径、数量、腺体外侵、受累腺叶数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以及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中,只有VI区淋巴结对前上纵隔淋巴结状态有影响;60例患者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0/60(16.67%)。相关因素的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对比:≥55岁vs <55岁(20% vs 16.36%, P<0.05);肿块位于下极 vs 上极 vs 中极(P>0.05);最大直径≥1.5 cm vs 最大直径<1.5 cm(18.18% vs 15.79, P>0.05);单灶 vs 多灶(21.88% vs 10.71%, P>0.05);单叶 vs 多叶(17.5% vs 15%, P>0.05);男性vs女性(20% vs 15.55%, P>0.05); Ⅵ区淋巴结阳性vs 阴性(24.43% vs 3.57%, P<0.05); 结论 总体来说,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本研究发现VI区淋巴结状态可能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10.
正目前,临床上对于直肠癌常用的影像评估方法有MRI、螺旋CT、PET-CT、直肠腔内超声(ERUS)等。而MRI作为首选检查方式,对肿瘤位置、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环周切缘及周围器官侵犯等方面的评估均具有明显优势~([1-2])。通过MRI诊断淋巴结的方法通常是影像科医师逐层浏览每一幅图像,从中识别淋巴结的形状、界限及密度来判断,这种传统方式耗时较长且存在主观偏倚,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