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姑息性胃切除联合术后化疗评分在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年间收治的287例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评分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与评分中得分为2分和1分的患者相比,得分为0分的患者肿瘤侵润至T4b 期的患者较少[31%(18/58)比50.8%(63/124)、56.2%(59/105),P=0.039]。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7月。对患者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腹水,腹膜转移范围较大,肿瘤T分期较晚,评分得分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均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评分[HR(95%CI):1.384(1.165~1.644),P=0.000],血清白蛋白浓度[HR(95%CI):0.759(0.593~0.971),P=0.028],肿瘤T分期[HR(95%CI):1.493(1.216~1.832),P=0.000]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评分对于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对于不同肿瘤浸润模式胃癌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 分析不同肿瘤浸润模式的免疫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 COX回归分析评估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最后绘制列线图。结果浸润模式c的外周血CD4和CD19的中位细胞数为750(94~2 504)个/μl和186(17~820)个/μl, 浸润模式a的外周血CD4和CD19的中位细胞数为802(203~2 071)个/μl和213(5~948)个/μl, 浸润模式c的外周血CD4和CD19细胞数量低于浸润模式a,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4:Z=-3.061, P=0.002;CD19:Z=-2.016, P=0.044)。CD19淋巴细胞(P=0.023)是与浸润模式a、CD8淋巴细胞(P=0.027)是与浸润模式b、CD4淋巴细胞(P=0.026)是与浸润模式c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以构建列线图评估患者的预后。结论不同浸润模式类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存在差异, 可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酶(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酶(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行BillrothⅠ式和改良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5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吻合方式分为B-Ⅰ组(99例行B-Ⅰ式吻合)和B-Ⅱ组(352例行改良B-Ⅱ式吻合),比较患者的围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及远期症状(1年以上)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围术期:B-Ⅰ组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早于B-Ⅱ组(Ⅰ期胃癌,56.6%>35.2%),肿瘤直径小于B-Ⅱ组(3.58±1.54<4.88±2.37) cm,手术时间短于B-Ⅱ组(154.68±41.86<171.48±32.69) min,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长于B-Ⅱ组(116.14±17.70>110.38±18.98) min,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正常进半流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早期胃无力、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两组患者间分别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症状:B-Ⅱ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等表现的发生率高于B-Ⅰ组(9.4%>3.0%),消化道反流症状发生率低于B-Ⅰ组(6.8%<17.2%),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如消瘦、腹胀等症状及残胃吻合口病变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B-Ⅰ式相比,改良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调控功能,并阐明了其微妙的平衡。中性粒细胞通过微环境相关的方式发挥促肿瘤或抗肿瘤的作用,其是否促进或限制肿瘤的生长、发展及转移取决于中性粒细胞表面上大量的细胞因子受体,从而对各种信号作出反应。本文对不同角色的中性粒细胞在肿瘤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做一综述,探讨治疗恶性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潜在的治疗靶点,加强中性粒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限制其促肿瘤特性,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ALT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的49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血清ALT最佳ROC曲线截点为参考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血清ALT与患者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血清ALT矣20.05U/L组患者有201例,血清ALT>20.05U/L组患者有290例。血清ALT与患者的年龄(X^2=11.231,P<0.001)、肿瘤浸润深度(X^2=23.178,P<0.001)、血清GGT(X^2=19.190,P<0.001)及血清AST(X^2=30.771,P<0.001)均有关。血清ALT:S20.05 U/L组和血清ALT>20.051;几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5%、51.4%、42.1%和66.2%、27.4%、1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711,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882,95%CI:1.468-2.413,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161,95%CI:1.020-1.322,P=0.024)、淋巴结转移(HR=1.177,95%CI:l.042-1.329,P=0.009)、Hb(HR=0.726,95%CI:0.579-0.909,P=0.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HR=1.275,95%CI:1.002-1.623,P=0.048)及血清ALT(HR=2.191,95%CI:1.754~2.738,P<0.001)均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LT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8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化验结果计算出SII值(SII=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ROC曲线截取最佳临界值。将SII分为高低两组,分析SII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最佳SII截取值为427.3,SII≤427.3组有459例,SII>427.3组有364例。SII与患者的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TNM分期、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球比、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有关(均P<0.05)。截止到2018年3月存活514例,死亡309例,SII≤427.3组患者总体生存期(OS)明显优于SII>427.3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TNM分期、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球比、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SII与行根治性手术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487,95%CI=1.162~1.902,P=0.020)、肿瘤位置(HR=0.696,95%CI=0.597~0.811,P=0.000)、肿瘤浸润深度(HR=2.241,95%CI=1.184~4.244,P=0.013)、淋巴结转移数目(HR=1.337,95%CI=1.121~1.595,P=0.001)、肿瘤TNM分期(HR=1.289,95%CI=1.067~1.558,P=0.008)、前白蛋白(HR=0.720,95%CI=0.560~0.926,P=0.010)、CA-199(HR=1.513,95%CI=1.204~1.901,P=0.000)、SII(HR=1.577,95%CI=1.253~1.984,P=0.000)是影响根治性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SII是一种可靠的预测预后的指标,术前高的SII值预示着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的传统作用是以调节钙和骨代谢为中心,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已经发现低水平维生素D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虽然目前人体的随机对照试验尚不能确定维生素D对癌症的有益作用,但一些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避免缺乏并添加维生素D补充剂可能是降低癌症发病率并改善癌症预后的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方式。本文着重叙述维生素D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癌组织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 mRNA表达与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120例,均进行胃癌根治术,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n=28例)与非感染组(n=92例),根据患者术后1年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n=109例)和死亡组(n=11例)。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所有患者肿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c-myc基因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PCT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生存组与死亡组的PCT及cyclinD1、c-myc基因表达。结果 28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共21株(61.76%),革兰阳性菌共11株(32.35%),真菌共2株(5.88%);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长(OR=2.575)、置管时间(OR=2.056)、糖尿病史(OR=2.406)为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PCT高于非感染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