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of don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 infusion mobiliz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for the relapsing patients with leukemia after haplotyp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HSCT) , as well as it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Methods G-CSF was given at 5-10 μg · kg-1 · d-1 to donor and PBSCs were obtained on day 5 and frozen and allotted for storing. PBSC infusion was given to all the 20 patients on day 90 after HSCT,and the second treatment was given to 4 patients on day 30 after the first infusion. The occurrence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 GVHD) , relapse rate of high risk leukemia and long-term survival were evaluat after PBSC infusion. Results A total of 19 patients had acute GVHD after PBSC infusion for a median of 25 (12-60) months, 4 of them were ≥ degree Ⅲ.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 was 22.9%, and all of them accepted PBSC infusion twice. Thirteen patients had assessable chronic GVHD, 10 of them were restricted,and no one died of it. Nine patients died of relapse of leukemia. The remaining 11 patients survived leukemia free, including 4 with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4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 1 with lymphoma-leukemia and 2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AML (MDS-AML). Kaplan-Meier analysis showed the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 of 2-year was 52. 5%. Conclusion The prophylactic donor PBSC infusion mobilizing with G-CSF is effective, safe and feasible for the relapse of leukemia.  相似文献   
92.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为提高AILT诊治水平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AIL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20例AILT患者中位年龄55.9岁,均有淋巴结肿大,11例有B组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T细胞抗原CD3、CD45RO,治疗均采用以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其他治疗包括DICE、ESHAP、Hyper-CVAD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5~69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20.2个月(5~69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 %、33 %、11 %,8例处于持续缓解状态,占全组的40 %,分别生存63、47、27、24、24、12、5、1个月。结论 AILT患者年龄偏大,化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虽然早期化疗可使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但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国际预后指数(IPI)对长期生存的影响非常重要,临床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提高AILT的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接受不同预处理方案改良Bucy(白消安/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或白消安,氟达拉滨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12/2008-06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患者27例,按移植预处理方案小同分为两组,10例给予以氟达拉滨+白消安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移植前2~6 d氟达拉滨30 mg/(m2·d),移植前3~6 d白消安3.2 mg/(kg·d);17例给予以改良Bucy为基础的坝处理方案:移植前4~6 d白消安4 mg/(kg·d),移植前两三天环磷酰胺60 mg/(kg·d)和阿糖胞苷2.0g/(m2·d).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其程度,复发与移植相关死亡率.结果:白细胞、血小板重建时间在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分别为[(8.45±2,31),(8.96±2.47)d,P=0.957;(13.31±4.80),(15.89±5.21)d,P=0.662].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47%(8/17),40%(4/10),P=0.629].27例患者截至统计时间10例死亡,其中复发死亡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3例,感染死亡2例,其他移植合并症死亡1例.Bucy组与白消安,氟达拉滨组1年内总生存率分别为(58.30±19.80)%和(73.00±11.80)%,1年内无病生存率为(48.60±18.70)%和(72.20±12.80)%,白消安/氟达拉滨组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较Bucy组高,但两组1年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11,0.854).结论:氟达拉滨应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髓外毒性,但对疗效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中剂量阿糖胞苷(0.5~1g/m2)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诱导化疗缓解后的8例老年AML患者,连续4—6个疗程。结果全部患者均可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随访至2009年8月,有5例为持续缓解状态,3例在停止治疗后复发进展而死亡。结论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AML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能够耐受且副作用少,值得更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可作为诱导化疗缓解后老年AML的一线巩固后续治疗方案,治疗4—6个疗程,克服了老年AML患者需要长时间反复化疗的缺点,提高了持续缓解时间,是老年AM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甲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有阳性家族史者,幼年发病,以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血肿形成及关节出血为特征[1].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甲型血友病患者并发关节出血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易向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该病提供了可能性.目的:通过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反应,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均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阿糖胞苷、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甲基环己亚硝脲.移植后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中有14例移植后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6 d,血小板≥ 2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 d;1例患者植入失败,后接受二次移植,于移植后+14 d获造血重建.随访14(1~36)个月,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移植后12个月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及化疗获完全缓解;累积存活率为93.3%.8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7.1%;2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使多数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7.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家医院1999年至2009年收治的18例SBP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8例SBP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4.2岁,男女比2.6∶1。通过随访治疗1~10年,采用化放疗治疗的10例患者有8例生存,2例死于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单纯化疗或单纯放疗的8例患者中有1例因化疗相关并发症死亡,2例死于进展为MM。全部患者目前共有11例处于持续缓解状态(CCS),2例因进展为MM在积极治疗中,平均CCS时间为47.3个月。结论 SBP是低度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化放疗相结合预后满意,部分患者可转化为MM。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含氟达拉滨的预处理方案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单倍型HSCT,其中标危4例,高危16例,复发未缓解15例,所有患者改良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用量为40 mg·m-2·d-1,连用5 d,供者接受rhG-CSF后采集造血干细胞,1例外周血HSCT,1例骨髓移植,33例骨髓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观察预处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和无病生存状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34例患者第1次取得持久植入;1例患者排斥母亲植入物后再进行父亲供髓移植后取得持久植入.所有患者均能较好耐受该预处理方案,无一例因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而早期死亡,无肝静脉闭塞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 4例,Ⅲ度以上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12.1%,慢性GVHD累汁发生率为31.7%.随访时间为8~25个月,死亡6例,复发死亡3例,而非疾病复发死亡3例,其中急性GVHD死亡例,真菌感染死亡1例,其余29例患者仍无病存活,Kaplan-Meier分析无病生存率达79.7%.结论 单倍型移植预处理用氟达拉滨取代静脉环磷酰胺安全可行,降低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且未增加复发和感染率,有利于减少严重急性GVHD、提高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
抗CD3抗体(HIT3a)基因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可溶性抗CD3scFv片段的表达量,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CR法致抗CD3scFv基因突变;用DNA限制性酶切指纹图谱以及Western blot法筛选突变克隆;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活性;用^125I标记抗体,进行竞争抑制试验;采用^51Cr释放试验,进行抗CD3scFv片段介导的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抗CD3scFv抗体突变克隆菌株m2为重链第六位氨基酸突变,即E(GAG)→Q(CAG)。突变后的可溶性抗CD3scFv片段表达量(1μg/ml)比突变前(0.01μg/ml)高100 。突变前、后的抗CD3scFv片段与Jurkat细胞(CD3^ )的结合特异性改变。m2能竞争性封闭亲代鼠源性抗体HIT3a与CD3阳性的Jurkat细胞的结合位点。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由m2与IL-2共刺激产生的CD3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比单用IL-2刺激产生的LAK细胞强。结论 通过对抗CD3scFv抗体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实现了该抗体片段的高表达;m2能与CD3^ 的Jurkat细胞结合;也能激活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产生CD3AK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0.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少见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由Farcet等[1]1990年首次报道,目前的国内文献中仅见20余例报道,临床治疗经验有限,我院血液科最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