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伊达比星加中剂量阿糖胞苷强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2 g/m2,1次/12 h,第1天至第3天)联合伊达比星(12 mg/m2第1天)强化巩固治疗的50例诱导化疗缓解的 AML 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单药阿糖胞苷(2 g/m2,1次/12 h,第1天至第3天)治疗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序贯治疗6个疗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7.6岁(18~52岁),原发病包括M1型3例,M2型27例,M4型8例,M5型12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6.8岁(16~50岁),原发病包括 M1型2例,M2型30例,M4型8例,M5型10例。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并发症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随访至2015年6月,试验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对照组3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6%(3/50)、8%(4/50)(P>0.05),复发率分别为32%(16/50)、52%(26/50)(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31/50)、40%(20/50)(P<0.05)。结论伊达比星加中剂量阿糖胞苷强化疗治疗 AML 与单药阿糖胞苷相比复发率降低,无病生存率显著提高,且治疗相关死亡未增加,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VTD方案(硼替佐米1.3 mg/m2,d 1、4、8、11;沙利度胺200 mg,d 1~14;地塞米松10 mg,d 1~4、d 9~12)化疗3个周期获得完全缓解后再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监测M蛋白、肝肾功能、骨髓像、血象等指标,移植后再行白介素-2的免疫治疗。结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造血重建顺利,相关并发症控制较好,随访至今一直无病生存。结论硼替佐米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套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兼有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最差特征,没有惰性淋巴瘤的惰性病程,但具有侵袭性淋巴瘤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期,以CHOP方案为主的传统化疗不能治愈。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已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应用于淋巴瘤经验有限。最近我科使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1例套细胞淋巴瘤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TG+CsA为主的免疫抑制剂综合疗法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HDMP)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相应免疫功能影响。方法将43例SAA患儿分为两组,其中23例接受ATG为主的免疫抑制综合疗法(Ⅰ组)2,0例接受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Ⅱ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等T细胞亚群计数,同时行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结果Ⅰ组23例SAA患儿均缓解,有效率达100%;Ⅱ组20例患儿,有效率55.00%,Ⅰ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χ2=4.40,P=0.029)。治疗后Ⅰ组血像各主要指标比Ⅱ组的相应指标有明显升高(t=2.31,2.06,2.77,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儿CD3+、CD4+、CD8+与Ⅱ组相比呈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79,5.41,P均<0.01)。结论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是SAA患儿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ATG+CsA治疗效果优于HDMP+CsA。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白血病特别复发难治白血病的治疗中,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是能彻底根治的主要方法.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匹配供者,无论是血缘与非血缘相合供者,都是allo-PBSCT的最佳选择,在完善的骨髓库中可以获得30%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国内单生子女患儿中只有不足10%可以获得相合亲缘供者,限制了PBSCT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项目研究了21例CML患者,探讨热休克能否诱导CML细胞表达HSP70和促进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ALK)活性,并了解γδT细胞与此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热休克对CML靶细胞的自然释放率无影响.当E/T比为50:1时,T细胞对自身CML靶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ALK活性,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9.32±12.78)%,而对自身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25.43±22.56)%(P<0.01).有12例患者对自身未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0,而对自身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40.2±22.4)%.若以ALK活性>15.00%为阳性,则21例患者中仅有4例(19.05%)其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ALK阳性(33.13±9.67)%,但有10例(47.62%)患者T细胞对热休克后的CML靶细胞ALK阳性,活性为(43.80±17.3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衍生的树突细胞(mRNA-DC)体外刺激自体T细胞抗白血病免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培养法从AML-CR患者贴壁BMMNC诱导DC,在诱导的第5天用脂质体DOTAP介导法以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总RNA冲击DC,然后以含10 ng/m l的TNF-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促进其成熟,培养7 d后收获细胞,作为mRNA-DC。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的表达;以MTT法测定mRNA-DC对自体T细胞的促增殖活性;将mRNA-DC与T细胞按1∶3混合,共培养7 d,收获活化的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分泌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14例AML-CR患者BMMNC均可在体外分化为具有特征性形态和表型的成熟DC;当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比例为1∶16时,mRNA-DC可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明显的增殖活性[(36.84±5.68)%],与未冲击DC组[(12.20±3.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9);ELISPOT分析显示分泌IFN-γ的mRNA反应性的T细胞得到明显扩增;体外活化的T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自体白血病细胞显示明显的杀伤活性[(45.46±6.34)%],与未冲击的DC组[(12.32±1.32)%]及单纯IL-2组[(13.26±2.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5)。结论应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DC疫苗免疫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有效的防治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髓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酶标(APAAP)法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等方法对15例骨髓移植(BMT)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诱导缓解后即有CD_4 ̄+细胞,CD_4/CD_8比值和LT值异常。强化巩固治疗后上述异常进一步加重。BMT后早期(90天内)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血清IgG、IgA和IgM水平以及LT值均低于正常,而激活淋巴细胞增加。BMT后2年仍有CD_4 ̄+细胞、CD_4/CD_8比值和OT试验异常。BMT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和绝对值的改变不是平行的,因此,应综合地评价两者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of donor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 infusion mobiliz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for the relapsing patients with leukemia after haplotyp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 HSCT) , as well as it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Methods G-CSF was given at 5-10 μg · kg-1 · d-1 to donor and PBSCs were obtained on day 5 and frozen and allotted for storing. PBSC infusion was given to all the 20 patients on day 90 after HSCT,and the second treatment was given to 4 patients on day 30 after the first infusion. The occurrence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 GVHD) , relapse rate of high risk leukemia and long-term survival were evaluat after PBSC infusion. Results A total of 19 patients had acute GVHD after PBSC infusion for a median of 25 (12-60) months, 4 of them were ≥ degree Ⅲ.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 was 22.9%, and all of them accepted PBSC infusion twice. Thirteen patients had assessable chronic GVHD, 10 of them were restricted,and no one died of it. Nine patients died of relapse of leukemia. The remaining 11 patients survived leukemia free, including 4 with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4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 1 with lymphoma-leukemia and 2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AML (MDS-AML). Kaplan-Meier analysis showed the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 of 2-year was 52. 5%. Conclusion The prophylactic donor PBSC infusion mobilizing with G-CSF is effective, safe and feasible for the relapse of leukemia.  相似文献   
10.
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已有较好的结果,3年无病生存率(DFS)约为30%~40%,但复发仍是治疗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本文报告22例晚期NB患儿经大剂量化疗、手术中放疗、体外净化的ABMT随后用顺式维甲酸治疗的结果。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岁11月(11月~9岁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