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1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123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70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8篇
  1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了解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测评、分析。结果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感障碍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心理负担集中在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上。结论脑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存在焦虑抑郁情感障碍,这种不良情绪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单击冷循环射频消融(cooling cycle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124例肝癌患者的146个肿瘤在超声引导下行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经皮穿刺RFA治疗,在局部或硬膜外麻醉后,将射频电极穿刺肿瘤至肿瘤底部,根据肿瘤大小由深至浅进行消融治疗,每点治疗5~12min,当肿瘤完全被强回声覆盖超出正常肝组织0.5cm时停止治疗,封闭针道。治疗后15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果造影显示灭活不完全,可重复以上治疗;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CECT)或CEU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治疗后1个月CECT复查146个肿瘤,肿瘤内无强化者为125例(85.62%),其中〈3cm者125例,-5cm者34例(85.00%),~6cm者34例(80.95%),-10cm者13例(81.25%)。CEUS复查126个肿瘤,肿瘤内无增强者106例(84.13%),其中〈3.0cm者31例(86.11%),-5cm者31例(85.29%),-6cm者35例(83.33%),-10cm者3例(78.57%)。CECT与CEU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引导单极冷循环RFA治疗肝癌疗效可靠,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创伤小、提高了较大肝癌灭活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量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室瓣环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测量反映收缩的时间指标作对比性研究,探讨其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常规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舒张末期面积、右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脉冲TD1测量三尖瓣环(前叶瓣环、后叶瓣环、隔瓣瓣环)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a)及前瓣瓣环收缩期射血时间(ET)、局部射血前时间(PEP)。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前瓣瓣环的中、重度组Sa较对照组相比减低(P〈0.05);后瓣瓣环重度组Sa较对照组相比减低(P〈0.05)。时间指标: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EP延长、ET缩短、PEP/ETI-b值升高(P〈0.05)。结论脉冲TD1测得的Sa、ET及其PTP均能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2005 年9 月至2009 年9 月收治的50 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呕吐、黑便、食欲减退、发热、乏力、消瘦等, 其中最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50 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 1 例为外周T 细胞性淋巴瘤;49 例为B 细胞性淋巴瘤, 其中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di 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34 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 13 例, DLBCL 合并MAIT 淋巴瘤2 例。50 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中共12 例接受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化学治疗。49 例DLBCL 患者中14 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 35 例单纯化学治疗,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患者的2 年总生存率优于单纯化学治疗患者(85.7% vs 77.1%, P<0.05)。临床分期I~II 期的患者2 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III~IV 期的患者(90.9% vs 71.4%, P<0.05)。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但无特异性, 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临床以组织病理检查为金标准, 最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治疗选择以化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患者预后与临床分期、是否联合美罗华化学治疗相关。治疗后50 例患者的2 年总生存率达80.0%。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对小鼠皮肤的胶原纤维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响,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能量密度为32 J/cm2强脉冲光照射小鼠背部右侧皮肤,左侧为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7?14?28天切取皮肤样本,行HE染色,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VG 染色) 观察皮肤组织及胶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肤PC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部位比较,IPL照射对真皮厚度无明显改变(P < 0.05);照射后1?7天两侧皮肤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P > 0.05),14及28天后照射部位皮肤胶原明显增加 (P < 0.05);PCNA表达于照射后1?7天无明显改变(P > 0.05),14及28天显著增强(P < 0.05)?结论:强脉冲光可促进皮肤胶原含量增加,并可诱导PCNA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87.
3例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着色芽生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取患者皮损及分泌物行组织病理及真菌学检查。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 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按照CLSI制定的M38-A方案对菌株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结合3例患者组织病理、真菌学特征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病程迁延。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硝酸异康唑均敏感。临床上伊曲康唑和(或)特比萘芬治疗有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与裴氏着色霉相似,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β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手术组(32例)和非手术组(33例),非手术组予以内科保守治疗,手术组采用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治疗.两组均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动态测定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比较两组的疗效,分析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与患者GCS评分、神经功能废损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入院后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S-100β蛋白、Hs-CR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手术后各时间点手术组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低于非手术组(P<0.01).③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废损评分较低,预后较好(P<0.05).结论 ①脑出血后血清S-100β蛋白、Hs-CRP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脑损害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②小骨窗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可以降低患者血清S-100β蛋白、Hs-CRP含量,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9.
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孕妇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表,对在社区医疗机构初次办理围产保健卡的431例孕妇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1例孕妇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9.80%,对性病/艾滋病各种知识的知晓程度不一。本市户籍孕妇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非本市户籍孕妇(2=7.02,P<0.01);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孕妇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2=36.71,P<0.01)。结论:通过多渠道加强对孕妇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尤其是流动人口、低学历孕妇应作为宣教重点对象,以进一步提高其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疾病预防意识,降低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ILM)翻转覆盖术或填塞术治疗底径大于10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1/2020-12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IMH底径大于1000μm的56例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PPV联合ILM翻转覆盖组30例30眼(组1),PPV联合ILM填塞组26例27眼(组2)。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情况、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并发症,并探讨术后BCVA与术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病程、术前BCVA、裂孔分期、术前裂孔底径及眼轴长度均无差异(P>0.05)。组1患者裂孔闭合率为97%,其中1型闭合为80%;组2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其中1型闭合为78%,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无差异(P=0.99),1型闭合率也无差异(χ2=0.04,P=0.84)。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CVA均优于术前(均P<0.01),术后1mo组1的BCVA优于组2(t=-2.20,P=0.03)。术后1mo两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无差异(t=0.407,P=0.69)。术后1mo患者的BCVA与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35,P=0.004;r=0.440,P=0.001)。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及ILM填塞术治疗大底径IMH裂孔闭合率高,PPV联合ILM翻转覆盖术后BCVA可能优于ILM填塞组;术后BCVA与术前裂孔底径及术前BCVA呈正相关,术前裂孔底径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