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疾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5%.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乳房无痛性肿块.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全身化疗联合辅助放疗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被认为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利妥昔单抗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进行观察和疗效分析。方法:将搜集到的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在诱导治疗后依据患者和家人的意愿及经济条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都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以及泼尼松)的方案(R-CHOP-21方案)治疗8个疗程,治疗组再每3个月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1次,共2年,记录下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8.9%与对照组的6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DFS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长时间接受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旨在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使用利妥昔单抗共治疗69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51.5岁(17-8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常用挽救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EPOCH、ICE、DHAP、GEMOX及GDP等.27例在初治时曾使用过利妥昔单抗,其余则在复发难治时与联合挽救化疗首次联合使用.结果 69例患者中有64例可以评价疗效,5例未进行疗效评价.总体客观有效率为73.4%(47/64),完全缓解率为45.3%(29/47).13例患者在挽救方案获得缓解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AHSCT/HDT);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乏力及胃肠道反应.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寒战、发热和乏力.随访截止至2009年11月13日,中位随访40.6(3.7~179.9)月,有28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Ⅳ度骨髓抑制并严重感染,其余患者仍健在.中位生存时间为51.6月(3.7~179.9),第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2%和37%.初治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的生存期较初治曾使用利妥昔单抗组的患者长,两组的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73.5%和83.1%,42.8%(P=0.001).GCB型较非GCB型复发难治DLBCL有明显生存优势,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和21.4%(P=0.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挽救化疗治疗DLBCL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回顾总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7例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无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能明显提高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总有效率,且未增加毒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32例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Ⅰ期和Ⅱ期患者23例(71.87%)主要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和Ⅳ期9例患者以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标准RCHOP或者CHOP,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组完全缓解率(CR)高于CHOP组,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23%,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7.26%。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分期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大部分处于早期阶段,预后较好。CHOP或RCHOP+放疗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早期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娟  周庆丰  龚先齐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398-1399,1402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对4例DLBC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随访14个月,4例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右江医学》2021,(1):42-45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疗效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肿瘤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9例DLBCL患者,其中75例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CHOP方案化疗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4例采用CHOP化疗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CRP、TNF-α、CA125水平,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CA125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生存率为67.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90%(P<0.05)。结论较单纯CHOP方案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可提升CR率,病情改善获益更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崔洪霞  马丽霞  左学荣 《吉林医学》2012,(31):6845-6847
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受关注较多的领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是第一个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治疗的单克隆抗体。B细胞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细胞上会有90%以上的CD20抗原的表达。利妥昔单抗主要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 media-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通常采用含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方案,然而仍有部分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患者无法获得临床治愈。近年来,不少新开发的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显著改善了R/R DLBCL的预后。本综述系统讨论这些单抗类药物,包括传统简单结构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首先介绍除利妥昔单抗以外的其他传统单抗,主要涉及单抗结构上的改进及针对更多的靶点。接着详细阐述bsAb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各种不同双抗结合位点带来的多种可能及尝试。最后对ADCs的作用机制及结构各部分做详细的分析比较。文中还介绍这些单抗类药物用于治疗DLBCL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包括反应率、无进展生存期等疗效结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利妥昔单抗自1997年以来常被用于治疗复发性低度恶性或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药物靶点为由B细胞表达的CD20抗原。利妥昔单抗单一疗法安全且耐受性好。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的复发病例出现CD20表达缺失之前曾有报道。方法:4例CD20阳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复发。取活检标本测定胞质中CD20的表达;同时测定CD20m RNA。结果:利妥昔单抗末剂量治疗后1.5~3个月内复发的皮损CD20表达阴性。在3例中,随后复发的皮损重新表达CD20。用免疫组化法证实细胞表面和胞质CD20缺失的活检切片,经原位PCR检测亦无CD20相应m RNA…  相似文献   

11.
乔红梅  杨雪  刘英娟  杨玉仓 《医学综述》2013,(20):3831-3832,F0003
目的 分析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电子四〇九医院于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0例Ⅰ~Ⅱ期韦氏环NHL患者,其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36例,NK/T细胞型淋巴瘤3例,结外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综合治疗组25例,治疗采用CHOP方案化疗联合受累野放疗.单纯放疗组15例采用受累野单纯放疗.近期疗效根据恶性淋巴瘤Cheson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近期总有效率为100%.综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84%,单纯放疗组3年生存率为66.7%.结论 CHOP方案化疗合并受累野照射治疗Ⅰ~Ⅱ期韦氏环NHL的疗效较好,放射不良反应轻.对于化疗抗拒或不能耐受化疗的早期患者,仍可以考虑单纯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确诊pSS合并淋巴瘤患者12例,占同期新诊断淋巴瘤的1.29%。患者pSS的特征性免疫学改变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CD4T细胞减少。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为主,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多数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结外受累较常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化疗,NHL以CHOP/R-CHOP样方案化疗为主,霍奇金淋巴瘤(HL)以AVD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7月(1~56月)。补体C3和C4共同下降的患者与非共同下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化疗组患者与不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补体血症不能认定为pSS合并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SS合并淋巴瘤的预后相对不佳,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没有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结直肠多原发癌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462例结直肠癌病例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Warran和Gates提出的多原发癌(MPC)的诊断标准,筛选出39例MPC,并对其发病年龄、5年生存率、病变部
位以及治疗方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等进行统计。结果(1)MPC的发生率为2.67%(39/1462),同时性多原发癌(SC)18例,异时
性多原发癌(MC)21例;(2)MPCC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发病年龄为61.02±13.94岁,5年生存率为61.76%;MC的预后优于
SC;(3)3例早期MPCC,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100%;30例中晚期MPCC行根治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3-、5-年生存率分别
为93.33%、83.33%、73.33%,3 例中晚期MPCC行姑息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 年和3 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0,3 例中晚期
MPCC仅行姑息性化疗,1年和3年生存率也分别为66.67%和0。结论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MPC,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根治
性手术和化疗对中晚期MPCC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67-73
目的 探讨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自2012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间收治的12 例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年龄48~84 岁,平均(64.4±3.8)岁。临床表现:3 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1 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4 例原发性膀胱淋巴瘤,以排尿困难、血尿,下腹痛伴尿道刺激症状就诊。本研究纳入病例中10 例患者病理报告为: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均为非生发中心型(N-GCB)。另外2 例病理结果:1 例为膀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 淋巴瘤),1 例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3 个疗程。结论 原发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较差,误诊率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病灶穿刺活检能提供有效病理支持,治疗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与全身化疗相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林煜光  李曦  吴子刚 《海南医学》2014,(13):1906-190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胃镜下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主要病理类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76.1%和69.8%。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B症状、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P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Ri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and prednisone (CHOP)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event-free survival in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iffuse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6—2016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合复查随访资料,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岁(8个月至91岁),男 ∶女=1 ∶2.15,女性多见。40例(97.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4例,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4例,其他类型少见,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仅占1例。Ann Arbor ⅠE~ⅡE期37例(90.2%),ⅢE~ⅣE期4例(9.8%)。7例(17.1%)淋巴瘤由干燥综合征恶变而来,均为MALT淋巴瘤。平均病期为20.7月,78%的患者以腮腺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全部患者均经5~149个月随访,其中9例(21.9%)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4.5%,5年总生存率为81.3%。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肿物加速生长史(P=0.005)和肿物有无包膜(P=0.011)为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物有无包膜(P=0.041)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结论:腮腺淋巴瘤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NHL,MALT淋巴瘤与DLBCL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腮腺区局限性肿块,临床上需与腮腺良性肿瘤相鉴别。干燥综合征与MALT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预后比其他恶性肿瘤相对较好,肿物无包膜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8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81例PGIL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HP感染、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淋巴瘤患者年龄(52.84±15.33)岁, 肠淋巴瘤患者年龄(42.09±15.28)岁。常见症状:腹痛76.5%,消化道出血55.6%,贫血54.3%,腹部包块25.9%,低蛋白血症40.7%,肠梗阻11.1%,腹胀、呕吐、纳差、反酸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32.1%,体质量明显下降33.3%,发热8.6%,腹泻7.4%,消化道穿孔1.2%,便秘1.2%,吞咽困难1.2%。内镜下表现为肿块型67.7%,溃疡型27.7%,弥漫型4.6%。临床诊断率及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率分别为30.9%和73.8%。MALT淋巴瘤占61.7%。HP检测率39.5%,阳性率37.5%。69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化疗,34例术后化疗。12例非手术治疗,其中6例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另6例放弃治疗。单纯手术、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3种方法的存活率在Ⅰ~Ⅱ期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期患者中单纯手术组存活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1年生存率为96.39 %,3 年生存率为70.96 %,5 年生存率为 55.87%。结论:PGIL的临床及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建议多部位活检或重复多次活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高病理诊断率。治疗首选化疗及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