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9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其早期诊断仍面临巨大的困难。本课题组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组织微阵列等高通量技术大规模筛选鼻咽癌分子标记物,发现在鼻咽上皮分泌的两类重要的固有免疫分子——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蛋白家族和乳转铁蛋白,不仅是构成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影响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进程,有望应用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 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2005 年9 月至2009 年9 月收治的50 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呕吐、黑便、食欲减退、发热、乏力、消瘦等, 其中最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50 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 1 例为外周T 细胞性淋巴瘤;49 例为B 细胞性淋巴瘤, 其中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di 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34 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 13 例, DLBCL 合并MAIT 淋巴瘤2 例。50 例胃原发淋巴瘤患者中共12 例接受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化学治疗。49 例DLBCL 患者中14 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 35 例单纯化学治疗,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患者的2 年总生存率优于单纯化学治疗患者(85.7% vs 77.1%, P<0.05)。临床分期I~II 期的患者2 年总生存率优于临床分期III~IV 期的患者(90.9% vs 71.4%, P<0.05)。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但无特异性, 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临床以组织病理检查为金标准, 最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治疗选择以化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患者预后与临床分期、是否联合美罗华化学治疗相关。治疗后50 例患者的2 年总生存率达80.0%。  相似文献   
3.
长链非编码RNAs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组内源性、长度超过200 nt、缺少特异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无或很少有蛋白编码功能的RNAs分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ncRNAs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相关,如基因组印记、细胞分化、免疫反应等.lncRNAs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等多个层面调节基因的表达,通过介导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干扰转录、调节选择性剪接模式、生成小RNAs、调节蛋白质活性、改变蛋白质定位等方式,参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死亡等重要生命活动的调控.关于lncRNAs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物、药物靶点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同源重组和反向PCR扩增技术构建溴区包含蛋白7 (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7,BRD7)的溴区结构域(bromodomain)缺失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设计一对反向PCR引物,以预先构建好的pIRES2-EGFP-3Flag/BRD7质粒为模板,利用高保真酶的高保真性和较长的延伸能力,反向扩增出BRD7溴区结构域缺失突变体(pIRES2-EGFP-3Flag/BRD7△brd)的线性DNA片段,然后转化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同源重组修复能力即可自身环化,而不需要经连接酶连接或其他处理即可得到pIRES2-EGFP-3Flag/BRD7△brd重组表达质粒,通过测序和Western印迹进一步对该缺失突变体的序列和蛋白质表达性能进行验证。结果:通过酶切鉴定、测序和Western印迹证实pIRES2-EGFP-3Flag/BRD7△brd构建成功。结论:利用PCR反向扩增和同源重组技术,可以简便快速地构建pIRES2-EGFP-3Flag/BRD7△brd突变体,实验成本较低,并且发现质粒模板浓度会影响载体的同源重组效率,这种改进的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肿瘤微卫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首次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和散发性结肠癌中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现象后,MSI成为研究热点,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MSI的发现及研究进展,在肿瘤生物学和肿瘤临床诊疗上开辟了新的一页.本综述对MSI的一些基本概念、检测方法、其肿瘤生物学及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微阵列技术使肿瘤研究进入数字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阵列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同时检测样本中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它在肿瘤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检测肿瘤基因组的表达及结构变化,克隆肿瘤相关基因,进行肿瘤分型,抗癌药物筛选等.微阵列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肿瘤研究的素材,使肿瘤研究进入了数字时代,推动了肿瘤学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肿瘤干细胞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存在一小部分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肿瘤耐药和复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一部分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目前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富集方法主要有:侧群细胞分选技术、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标记筛选技术、肿瘤微球培养技术、细胞滞留标记技术、ALDEFLUOR分析技术等.侧群细胞是一小群能够将核酸染料Hoechst 33342排出,经过流式细胞检测呈Hoechst 33342低染的细胞.侧群细胞中富含肿瘤干细胞,其分选技术已作为简单有效的富集肿瘤干细胞的方法应用在肿瘤干细胞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用Southern免疫印迹检测Raji细胞中EBV DNA,应用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Raji细胞gDNA经BamHI酶切消化后,与同位素标记的Probe-1(EBV基因组13 232~16 189)杂交,阳性片段大小为10 kb和4 kb,与Probe-2(EBV基因组5~3271)杂交,阳性片段大小为23 kb.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有1 P,1 q,2 q,3 P,3 q,4 q,5 q,6 q,7 P,7 q,9 q,11 P,14 q,15 q等,其中4 q,2 q,1 q,7 q为EBV DNA整合的高频位点.计数33个整合信号,分别有7,4,4,4个信号位于染色体4 q,2 q,1 q,7 q,这4个位点的信号占所有信号的构成比为64%,15号以后的染色体及2条性染色体均未见EBV整合.结论:本研究用G显带和FISH方法首次对Raji细胞中EBV整合位点进行了定位,Raji细胞中EBV整合具有一些高频位点,是一种非随机性整合.  相似文献   
9.
逆病毒癌基因(retroviral oncogene)致癌机理的研究目前正风靡于癌症分子生物学的广阔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显赫成果已为人类最终征服癌症谱写了新篇章。随着逆病毒癌基因致癌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DNA肿瘤病毒癌基因在细胞癌变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用本室建立的染色体原位切口移位方法,详细描述了人淋巴细胞染色体上DNase-1敏感区的分布。与已知的G带、R带图谱和六对已发表的染色体D带图谱比较,表明所揭示的B带与G带、R带和D带有明显的差异,染色体原位切口移位后的DNase—1敏感区多分布在具有转录活性的常染色质区,而异染色质区则通常与失活的基因部位有关。作者对B带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