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常规和心肌酶谱动态检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常规和心肌酶谱的动态检测结果。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出疹期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AN)、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高于恢复期(P0.05),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低于恢复期(P0.01)。普通型出疹期WBC、GRAN低于重症型(P=0.000),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转移酶(α-HBDH)普通型低于重症型(P0.05,P0.01)。恢复期普通型WBC、GRAN低于重症型(P0.05);心肌酶谱仅LDH普通型低于重症型(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LDH及α-HBDH与病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34和0.169,P值分别为0.039和0.009)。结论动态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常规及心肌酶谱变化,对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描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4例确诊为COVID-19的连续住院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至2月11日,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收集并分析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验室、放射学、治疗和转归的数据。结果 74名COVID-19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9.1)岁,男性35例,女性39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为(5.1±2.8) d。有湖北疫区旅居史者39例(47.3%)、聚集性发病患者48例(64.9%)。常见症状包括发热67例(90.5%)、干咳20例(27%)。42例(56.8%)患者观察到淋巴细胞减少,35例(47.3%)患者观察到白细胞减少。放射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样阴影。在所有74例患者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7例(9.5%),并发休克患者5例(6.8%),入住重症监护室11例(14.9%),治愈出院患者55例(74.3%),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4)d。结论 COVID-19呈聚集性发病,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龄和基础病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3.
573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7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1月1日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57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573例患者中男性375例(65.4%),女性198例(34.6%),平均年龄2.6岁(2个月~35岁);243例(42.4%)患者发病前7d内有明确接触史;潜伏期中位数为4d(1~12d)。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573例(100%)、发热572例(99.8%)、易惊378例(66.0%)、嗜睡185例(32.3%)、咳嗽59例(10.3%)和呕吐46例(8.0%)。患者病情:普通型77例(13.4%),重症型478例(83.4%),危重型18例(3.2%)。经治疗后558例(97.4%)好转出院,15例(2.6%)死亡。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乳酸脱氢酶水平和氧合指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和发热,可伴有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血糖升高,乳酸脱氢酶及氧合指数下降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4.
患者男,48岁,因"高热7d,尿黄5d"急诊以"发热原因待查"于2011年12月11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区、肾区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17.02×109/L,红细胞4.59×1012/L,血小板16×109/L;生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96.4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6.2 U/L,总胆红素(TBil)200.1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4.9μmol/L,白蛋白(ALB)29.9 g/L,肌酐(CREA)603.6μmol/L,尿素氮(BUN)33.8 mmol/L,乳酸脱氢酶(LDH)1 129.9 U/L.入院后4h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1.22×109/L,红细胞3.92 ×1012/L,血红蛋白111 g/L,血小板19×109/L;血生化:ALT 56.6 U/L,AST 291.4 U/L,TBil 282.3 μmol/L,DBil 161.1μmol/L,ALB 25.5 g/L,CREA 578.6μmol/L,BUN40.17 mmol/L,LDH 2344.3 U/L.入院8h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抽搐,血糖低于检测下限,血气分析提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包含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肝毒性特点。方法回顾研究75例接受包含奈韦拉平或依非韦仑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对出现肝毒性者进行肝毒性分级,分析性别、年龄、HBV和/或HCV感染、其他肝毒性药物及NNRTIs种类对肝毒性发生的影响。结果75例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中,45例(60.0%)发生至少1次肝毒性,其中肝毒性1级26例(57.8%),2级16例(35.6%),3级2例(4.4%),4级1例(2.2%);男性31例(68.9%),女性14例(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8,P=0.428);肝毒性组患者平均年龄(39±9)岁,无肝毒性组平均年龄(38±1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3,P=0.511);合并HBV和/或HCV感染肝毒性组29例(64.4%)、无肝毒性组11例(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1,P=0.018);应用基于NVP的HAART方案者肝毒性发生率为88.9%(32/36):应用基于EFV的HAART方案者肝毒性发生率为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7,P=0.000);同时应用抗结核药物或复方新诺明肝毒性组30例(66.7%)、无肝毒性组12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5,P=0.023)。结论包含NNRTIs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致的肝毒性多为轻到中度,合并感染HBV和/或HCV、应用包含NVP的治疗方案和同时应用其他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容易出现肝毒性,需要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10年5~10月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病房诊治的119例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的T淋巴细胞亚群,对其中96例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确定病原.对不同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CD3+、CD4+、CD8+绝对数均数随着患儿年龄组的增长而下降.重症病例各T淋巴细胞亚群均数值均低于普通病例(P <0.05),其中重症组CD3+、CD4+、CD8+绝对数分别(1 989.17±1 224.08)×106/L,(1 027.00±771.87)×106/L,(734.00±438.99)×106/L,普通病例组分别为(2 918.08±2 221.74)×106/L,(1 560.38±742.94)×106/L,(1 010.37±687.67)×106/L,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EV)71阳性与阴性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7.
10例老年甲型H1N1流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伟  李侗曾  郭彩萍  张彤  吴昊  梁连春 《临床荟萃》2010,25(18):1620-1622
甲型H1N1流感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关老年感染该病的临床文献甚少。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收治的老年甲型H1N1流感10例,探讨了老年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对老年甲型H1N1流感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27例破伤风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7例患者,男女比为20∶7,平均年龄(47.11±2.3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占92.6%.全身性及局限性破伤风占比分别为85.2%及14.8%.主要症状包括牙关紧闭(100%)、吞咽困难(92.6%)、阵发性局部或广泛性肌肉痉挛、抽搐(92.6%)等.机械通气比例为48.1%,其中15.4%行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74.1%,病死率为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lett分级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中年男性是破伤风发病及死亡的主要人群,对于外伤后出现牙关紧闭、肌肉痉挛、抽搐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Ablett分级可用于预测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0.
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98例(41.0%)有明确接触史。26例(10.9%)并存其他内科疾病。潜伏期中位数为2d(1~7d)。临床表现:发热(92.8%),咳嗽(83.1%),咽痛(47.4%),咳痰(47.0%),乏力(30.9%)等。根据病情划分为普通型167例(69.8%),重症型36例(15.1%),危重型36例(15.1%),分组比较发现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淋巴细胞比例逐渐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胸部X线检查异常比例增加P〈0.05。经治疗后221例(92.5%)好转出院,18例死亡。18例死亡患者均存在ARDS,其中15例合并MODS,12例(66.7%)存在基础疾病。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发现年龄、存在基础疾病、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下降以及开始奥司他韦治疗时间延迟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RDS为甲型H1N1流感最常见死亡原因;年龄增加、存在基础疾病是病情危重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下降以及抗病毒治疗延迟可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