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指征、方法、疗效。 方法 :1例高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DeBakeyⅢB型 )在主动脉造影 (DSA)动态监视下 ,用 1 30mm× 4 4mm涤纶人工血管内支撑复合体经左髂外动脉导入 ,对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隔绝治疗。 结果 :术后即刻DSA示原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封闭 ,夹层假腔不再显影。患者术后次日进食 ,1周出院。术后 1周及 1个月多普勒和CT血管造影 (CTA)复查显示 :移植物通畅 ,内径36mm ,支架无扭曲及移位 ,无内漏发生 ,假腔内充满血栓。 结论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适合于腔内隔绝术治疗。该方法具有微创、便捷和疗效确实的优点 ,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2.
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60年6月~2002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0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38例,畸胎瘤95例,神经源性肿瘤85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5例,其他肿瘤61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459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45例,术后死亡12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53.
115例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115例胸部主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加Wheat手术2例、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25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术中降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6例、升主动脉加半弓血管置换8例;59例Ⅲ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36例经左后外侧胸部切口、左心转流下或自体血液转流下行降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23例用介入的方法经股动脉植入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结果:115例患者中5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9年10个月,2例因不同原因于手术后远期死亡,余均健康存活。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瘤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方法,全弓血管置换应用双侧颈动脉灌注对脑的保护效果确切,术中应用改良象鼻手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Ⅲ型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1993年10月至199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空间隔假性膜部瘤12例,占同期室缺修补手术的14.6%,占膜部及膜周室缺的1739%(12/69)。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5~28岁,平均13.2岁。术前临床症状多较轻,胸骨左缘3、4助间闻及2~3/VI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部分伴有细震颤,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P;)增强或亢进。11例术前心功能I~I级,仅1例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但无口唇紫组,心功能为三级。其中2例合并小的房间隔缺损,显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心电图左室高电压4例,左室肥厚7例,1例双心室肥厚。X线胸片提…  相似文献   
55.
115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5年6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159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63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74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349例。现将手术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非胸腔镜辅助下改良的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采用改良的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23例,年龄2.5~15岁,平均6.5岁,所有病例均在非胸腔镜辅助下完成。21例为对称型,2例为非对称型。结果 23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20 ml,5例出现少量气胸及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消失。术后平均住院6.2 d,矫形效果21例为优,2例良。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14个月,均无明显不适,无钢板移位。结论非胸腔镜辅助下改良的Nuss手术安全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矫形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7.
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心电图无异常的大鼠34只,随机分为T1组和T2组,T1组再分为对照组(n=5)和吡格列酮组(n=5),T2组分为假手数组(n=8)、对照组(n=8)、吡格列酮组(n=8)。假手数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30 min,再灌注4 h。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 mg/(kg.d)灌胃1周,第8 d冠状动脉结扎前1 h再灌胃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灌胃处理。T1组用于测量各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T2组用于观察各组再灌注4 h后血清中磷酸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实验检测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kappa B(NF-κB),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检测心肌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变化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吡格列酮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1),血清CK-MB、LDH水平下降明显(P<0.01),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②应用吡格列酮后,能够增强缺血再灌注心肌PPAR-γ表达,而NF-κB、MCP-1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NF-κB表达,从而下调MCP-1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肺部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01~2003-05经手术治疗的肺部良性肿瘤113例,其中炎性假瘤38例,错构瘤12例,肺囊肿23例,肺腺瘤8例,神经内分泌瘤4例,硬化性血管瘤9例,结核瘤19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肺叶切除82例,两肺叶以上切除11例,一侧全肺切除4例,肺楔形切除16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1~17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肺部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纵隔肿瘤586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8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277例,畸胎瘤111例,神经源性肿瘤99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9例,其他肿瘤79例;纵隔肿瘤完全切除534例,开胸探查肿瘤活检52例;术后死亡15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60.
右心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右心室双出口(DORV)病人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5月至2004年6月,87例DORV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VSD)74例,肺动脉瓣下型VSD5例,两大动脉瓣下型VSD8例。有肺动脉高压者14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采用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跨瓣或不跨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73例,左心室-主动脉心内隧道连接及右心室-肺动脉心外管道连接3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8例,姑息手术3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5例,其中因重度肺动脉高压死亡3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2例;82例生存者中76例随访5个月~8年,晚期死于重度右心衰1例;1例病人术后发现VSD残余分流,再次手术缝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根据右心室双出口的不同类型,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保证重建的左右心室流出道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无肺动脉狭窄的DORV,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避免产生不可逆的肺血管病变,增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