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目的纯化并鉴定蚯蚓纤溶酶 ,研究pH、温度和胰蛋白酶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赤子爱胜蚓为材料 ,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roseCL 6B离子交换色谱、SephadexG 75凝胶过滤和制备电泳等分离技术纯化蚯蚓纤溶酶 ;利用纤维平板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pH、温度和胰蛋白酶对蚯蚓纤溶酶纤溶活性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纤溶酶 4种单一组分 :EFE 1、EFE 2、EFE 3、EFE 4 ;分子量分别为 2 70 0 0、2 80 0 0、2 30 0 0、330 0 0 ;4种组分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pH值对其纤溶活性的影响不尽相同 ,但都在pH低于 1.5时纤溶活性完全丧失 ;胰蛋白酶对纤溶酶 4种组分均无降解作用 ,对其纤溶活性无影响。结论纤溶酶口服药制剂宜制成肠溶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6 5例老年冠心病 (CHD组 )患者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 ,2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 ,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组 ) ]和 32名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PAF和血清sICAM 1水平。结果  ( 1)CHD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 (P <0 .0 1,P <0 .0 1) ;( 2 )SA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UA组和AMI组PAF和sICAM 1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P <0 .0 5 ) ;( 4 )UA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血清sICAM 1水平升高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5 )AMI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及血清sICAM 1水平的升高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PAF及sICAM 1参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测定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3.
夜香牛全草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产夜香牛生物活性化学成分。方法:用鼠性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跟踪筛选,柱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木脂素类化合物(+)-lirioresinol树脂醇B(1),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2)和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以及4-sulfo-benzocyclobutene(4);用神经细胞体外模型试验,检测了分离得到化合物的NGF诱导活性。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54.
镉致HEK293细胞凋亡中氧化应激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镉在诱导人胚胎肾细胞(HEK293)凋亡中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检测胞浆内的活性氧(ROS)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Caspase-3酶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凋亡率升高。在60μmol/L氯化镉诱导细胞6h,凋亡率达到最高;细胞内ROS生成显著增多;MND含量明显增多(P〈0.01),GSH含量大幅下降(P〈0.01);Bcl-2表达量较镉处理3h时表达量有所下降;Cas-pase-3酶原蛋白表达下降。结论镉诱导HEK293细胞凋亡的机制与ROS上升及其导致的氧化损伤、Bcl-2蛋白表达下调和Caspase-3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5.
丹酚酸B对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酚酸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HUVECs 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响.方法:以H2O2为损伤剂,观察丹酚酸B对HUVECs培养上清中LDH、NO、MDA含量的影响,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显微计数法观察该药对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H2O2所致内皮细胞LDH外漏和MDA生成,并提高NO释放,还能有效抑制H2O2存在下CD54表达和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结论:丹酚酸B具有减轻H2O2所致内皮细胞的氧化性损伤,降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丹酚酸B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6.
花椒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区序列分析与鉴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不同居群的花椒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区碱基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为花椒的鉴别提供可靠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法对甘肃、陕西、四川、河北等7个花椒居群及3个混淆种的rDNA ITS区(包括ITS1,5.8S,ITS2)碱基序列进行序列测定。结果首次报道花椒ITS区的碱基序列,序列总长度为619-620 bp,长度变异较少,与混淆种长度仅相差4 bp。花椒各居群中,rDNA ITS区碱基序列有15个变异位点、12个信息位点、3个特异性识别位点。与混淆品间的碱基差异则较为显著,多达71个变异位点,有4个花椒特异性识别位点。结论依据花椒ITS区的序列特征可准确鉴别各居群的花椒及其混淆品;亲缘关系密切的花椒居群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靠近;rDNA ITS序列特征可作为花椒种内和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7.
球花石斛茎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定位与相对定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部位球花石斛 (Dendrobium thyrsiflorum Rchb. f.)茎中香豆素类(coumarins)成分的分布与相对含量变化,为合理评价及利用药用石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LSCM)观察二月份采收的球花石斛1-3龄茎的基部、中部和顶部的香豆素类成分。所记录数据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方差分析(ANOVA),并使用Tukey′s检验作多重比较。结果 香豆素类成分主要分布在球花石斛茎的维管束部位并以维管束外侧纤维的壁较多。统计分析显示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年龄茎的各个部位之间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显著值分别为:基部P=0.004(<0.01);中部P=0.009(<0.01);顶部P=0.036(<0.05)。结论若以利用香豆素类成分为目的,建议二月采收时,宜选择2龄茎。  相似文献   
58.
正交试验优选白芨多糖硫酸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优选白芨多糖硫酸酯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白芨多糖硫酸酯。以取代度和产物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试剂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选。结果吡啶和氯磺酸比例6∶1,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2h为比较适宜的工艺条件。结论白芨多糖硫酸酯化优化的工艺条件方法可行,为进一步扩大试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59.
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有效表征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方法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白术挥发油/β-CD包合前后理化性状等的变化。 结果 与β-环糊精相比较,包合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差热分析以及红外光谱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白术挥发油/β-CD包合物形成后具有明显的特征,可表征包合的形成,同时为包合物制剂学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槲寄生抗氧化物质的研究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宰学明  吴国荣  龚祝南  陆长梅  邵志广 《中草药》2001,32(12):1081-1083
目的;研究槲寄生抗化物质并进行活性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叶,茎,果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GSH,绿原酸,类黄酮等小分子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该植物富含抗氧化物质。结论:表明槲寄生所含抗化活性物质种类多,数量大,具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尤以叶为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