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 研究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中FCNA,p16,bcl-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这些调控因子改变及叶酸预防性治疗对萎缩性胃炎形成及增殖调控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叶酸预防组,制作萎缩性胃炎模型,叶酸预防组造模同时予叶酸溶液灌胃,共6个月.血清及组织叶酸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胃黏膜组织分别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结果通过图像分析检测蛋白表达阳性面积及密度.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萎缩程度重(P<0.01);叶酸预防组较模型组萎缩程度轻(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及胃黏膜叶酸均无明显差异,叶酸预防组血清及胃黏膜组织叶酸均明显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16表达显著下降(P<0.05),bcl-2表达显著增强(P<0.01),叶酸预防组比模型组PCNA及bcl-2均有下降(P<0.05),但PCNA仍高于对照组(P<0.01),bcl-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叶酸预防组p16仍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并出现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下调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高表达,存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不稳定状态;叶酸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黏膜萎缩,并能抑制bcl-2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2.
谭曼红  王惠吉 《胃肠病学》2008,13(3):174-178
背景:很多胃黏膜损伤模型中发现巯基物质含量下降,巯基物质对胃黏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巯基物质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纯巯基对照组、阿司匹林模型组、巯基预防组、硫糖铝预防组、NaCl治疗对照组、巯基治疗组和硫糖铝治疗组8组。测定黏膜溃疡指数(UI),行大体、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胃黏膜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结果:阿司匹林模型组胃黏膜发生病变,UI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GSH、6-keto-PGF1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01)。巯基预防或治疗后,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UI显著下降(P〈0.001),GSH、6.keto.PGF1α含量显著增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SOD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致大鼠胃黏膜损伤,胃黏膜GSH下降可能是其机制之一。外源性GSH具有增强胃黏膜抗氧化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老年胃疾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老年患者276例,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4组,非萎缩性胃炎组(对照组)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炎组)71例,消化性溃疡组(溃疡组)105例,胃癌组66例.用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患者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R).结果 对照组PG Ⅰ、PG Ⅱ和PGR分别为(149.26±62.45)/μg/L、(15.66±8.97)μg/L和10.62±3.30,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G Ⅰ[(119.32±41.87)μg/L]、PGR(7.19±3.02)较对照组降低(P<0.05),胃癌组PG Ⅰ[(95.39±22.80)μg/L]、PGR(5.86±3.87)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溃疡组PG Ⅰ[(175.29±33.69)μg/L]、PGⅡ[(21.81±8.91)μg/L]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及PGR对癌前状态和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血清PGⅠ及PGR严重降低时,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4.
对溃疡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通常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而言,分别称之为胃溃疡(GU)或十二指肠溃疡(DU). 人的胃壁细胞分泌大量氢离子(H+),浓度大约为145mmol/L,基础胃液的pH多介于1~2之间.十二指肠球部由于经常接受自胃排入的酸性胃液,其pH也常处于2上下.胃和十二指肠粘膜除了时常接触高浓度的盐酸外,还受到胃蛋白酶、胆盐、药物、徽生物如幽门螺杆菌(HP)或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对非甾体抗交药(NSAIDs)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4个模型组、4个预防组及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4个模型组分别给予吲哚美辛2.5 mg/kg、阿司匹林50 mg/kg、布洛芬30 mg/kg或塞来昔布20 mg/kg每天2次连续14 d;4个预防组大鼠在给予上述不同NSAIDs的同时给予L-谷氨酰胺100 mg/kg,药物均溶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 ml中灌胃;空白对照组大鼠仅给予CMC 2 ml.第15天处死大鼠,采用CMIAS多功能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每只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深度、面积,计算累计损伤深度和累计面积;并应用检测试剂盒测定小肠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及塞来昔布模型组小肠黏膜累计损伤深度分别为5954、511、1361和1447μm,累计损伤面积分别为1 956 592、164 304、339 711和445 611 μm2,除阿司匹林组外,其余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吲哚美辛模型组损伤程度重于其他各组(均P<0.05).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塞来昔布预防组小肠黏膜损伤累计深度和面积分别为1206.443、616.723 μm和390 450、92 192、209 655、238 827 μm2,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应模型组.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塞来昔布各预防组MPO分别为(1.10±0.35)、(0.53±0.19)、(0.83±0.24)和(0.37±0.17)U/g,各对应模型组MPO分别为(2.37±0.63)、(1.66±0.50)、(1.35±0.35)和(1.14±0.38)U/g.各预防组的MPO明显低于各对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吲哚美辛预防组MDA明显低于吲哚美辛模型组[(0.50±0.16)比(1.19±0.77)nmol/mg,P<0.05)].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塞来昔布模型组SOD分别为(3.53±0.64)、(4.03±1.28)、(3.44±1.05)和(3.70±1.53)U/mg,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5.49±1.09)U/mg,均P<0.05)],各对应预防组SOD分别为(4.03±1.28)、(4.46±1.53)、(4.29±1.10)和(4.00±1.08)U/mg,高于各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预防组与各模型组间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对4种NSAIDs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6.
16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8例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147例肝损伤发生在用药的3~90d内;有2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在有临床表现的患者中乏力最多见,占50%。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为中药,占48.2%,其次是抗生素和消化系统用药,分别占10.1%和9.5%。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者分别占77.9%、7.8%和14.3%。69.6%患者转氨酶于60d内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7.
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英  王惠吉  吕治  文艳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347-134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疗程14 d.另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及T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菌落数分别为(10.04±0.78)lg CFU·g-1和(9.48±1.13)lg CFU·g-1(P<0.05).治疗后,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9.46±1.09)lg CFU·g-1增至(10.30±1.11)lg CFU·g-1;二联活菌组由(9.81±0.62)lg CFU·g-1增至(10.44±1.08)lg CFU·g-1,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二联活菌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4 淋巴细胞分数由(0.33±0.05)增至(0.36±0.06)(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盐酸伊托必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多潘立酮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本项临床试验共人选病例208例;人选多潘立酮组105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00例,安全性评价病例101例;入选多潘立酮组103例,临床疗效评价病例101例,安全性评价103例。盐酸伊托必利和多潘立酮的剂量分别为50mg和10mg,每日三次,餐前口服,疗程2周。随机抽取58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钡条法进行胃排空和小肠转运时间的测定。结果:盐酸伊托必利可使FD患者诸多的消化道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其疗效与多潘立酮相似(P〉0.05);盐酸伊托必利可以显著改善胃排空功能,与多潘立酮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亦可使小肠转运时间明显缩短,但与吗丁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不良反  相似文献   
49.
头孢哌酮戒断酒精依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科于1995年7月至1998年8月,尝试使用头孢哌酮和安定进行综合戒酒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2例均为男性,年龄:22~30岁4例,31~40岁28例,41~60岁8例,65岁和70岁各1例。职业分布:工人18例,农民10例,干部8例,警察2例,其余4例。饮酒时间:最短8年,最长50年。饮酒量(烈性白酒):500ml/d22例,500~1000ml/d14例,1000~1500ml/d5例;饮啤酒10L/d1例。均为自动或家属陪伴前来请求治疗。选例标准∶(1)临床表现均酗酒,每天必饮;饮后酒醉、不能自拔。饮酒同时伴进食减少或不进食,严重者睡醒即喝,以酒代水,以酒代食。(2)若停止饮酒…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