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将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P<0.01)。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56±0.14及0.44±0.11(P<0.01)。因此认为,溶栓治疗AMI的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老年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虽出血等并发症高,但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2.
运动诱发心电图ST段抬高多见于有心肌梗死 (MI)病史者 ,在无MI病史的患者少见 ,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文报告 4例无MI病史运动试验诱发胸痛伴ST段抬高者 ,探讨其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例 1:男 ,6 4岁。因发作性晕厥 1周入院。静息心电图正常。踏车试验 (Bruce方案 ,仪器采用德国HelligeGW 5 0 0型 ,下同 ) 1级 3分钟时 ,心率 116bpm ,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上抬 0 2~ 0 4mV ,I,ayL ,V3 ~V5ST段水平下移 0 1~ 0 2mV ;T波直立伴胸痛 ,立即…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药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并发充血性发心力衰竭(CHF)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7例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n=39):口服厄贝沙坦150mg,1次/d,连用4周;卡托普利组(n=38):口服卡托普利25mg,3次/d,连用4周,用药前后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凝血酶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行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评定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PAI-1显著降低(P<0.01),t-PA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E/A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厄贝沙坦组较卡托普利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CHF患者受损的凝血-纤溶系统,逆转高血压、心力衰竭所致的血栓前状态(PTS)和动脉粥样硬化(AS)。并且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疗效优于卡托普利。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探讨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介入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以了解该方法对此类患炎症抑制和斑块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对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治疗的20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和18例非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随访3年,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老年心肌梗塞患者PTCA的特点,以便为老年心肌梗塞患者行PTC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To dctermiuc the effects of infarct artcry rcca nalization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myocardial in farct size and left ventricular (LV) function, 44 pa- ticnts with first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went left ventriculography and coronary arte riography. The QRS sco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Jnfarct size. Patients with patent infarct artery (Group l, 18 cases) and those with totally' obstructcd infarct artery with collateral vessdls (Group 11, 13 cases) had lower QRS score and less severe abnormal LV wall motion and higher LV cjection fraction than patients with totally occluded infarct artery without collateral vessels (Group 111, 13 cas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esidual blood flow by way of either infarct artery recanalization or coronary col latcra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and prcscrvation of LV function in patic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47.
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 ,EPCs)也叫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出生后的个体 ,外周血、骨髓及脐血中均存在EPCs[1-3 ] 。它的发现使传统血管新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1997年以前一直认为 :出生以后的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是从已经存在的毛细血管网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微血管[4] ;目前认为血管结构可以通过内皮祖细胞迁移、分化形成[5] ,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后者以往认为只有在胚胎发育阶段存在[6] 。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 ,通过各种途径向体内移植或动员机体自身的EPCs可以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 ,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 ,从而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对EPCs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一、EPCs的概念和生物学特性EP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 ,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特征。胚胎发育过程中 ,血液与血管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系共同来源于中胚层。个...  相似文献   
48.
崔连群  沈卫峰 《心电学杂志》1992,11(1):17-18,50
对6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作心电图、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发现前壁 AMI 时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程度明显减少或不压低,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绕过心尖,并供应部分下壁心肌血供,且因 LAD 阻塞引起前壁MI 的同时还引起下壁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49.
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与PTCA夹层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连群  陈良华 《海南医学》2002,13(12):147-148
目的:探讨老年人冠脉病变钙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本文对784例老年和586例中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及PTCA治疗。结果及结论:高龄和严重狭窄是冠脉钙化重要因素,而钙化与PTCA术中并发症,特别是夹层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0.
崔连群  沈卫峰 《上海医学》1989,12(7):389-391
本文对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心电图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测定,19例梗塞区冠脉不完全阻塞(再通甲组)和17例梗塞区冠脉完全阻塞(乙组)。两组相比,甲组梗塞后4和8小时内ST段抬高总和(EST)显著下降。8小时内甲组中15例而乙组中无1例∑ST下降≥35%(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9%)。甲组中出院前病理性Q波导联数和QRS积分较乙组明显降低,而左心室功能明显优于乙组。提示,心肌梗塞后8小时内抬高的∑ST段降低≥35%预示梗塞区冠状动脉再通,后者对左心室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