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廖梅 《安徽医药》2021,25(7):1294-1301
目的 研究药用紫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多反应监测(UHPLC-QTRAP-MS/MS(MRM)特征轮廓谱与抗肿瘤活性的谱效关系,为明确紫草抗肿瘤作用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数据来源于嘉应学院医学院客家药用生物资源研究所)采用UHPLC-QTRAP-MS/MS(MRM)技术建立药用紫草的特征轮廓谱,以A549细胞抑制率为药效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其谱效关系,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结果 分析辨识了24个与紫草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分,其作用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峰59、9、66、32、62、45、46、58、43、71、13、63、41、44、5、39、34、65、49、21、12、3、22和60.验证结果显示紫草呋喃A(19.86±0.55)μmol/L、紫草素(1.10±0.05)μmol/L、紫草呋喃E(22.60±0.92)μmol/L、乙酰紫草素(2.53±0.11)μmol/L、去氧紫草素(5.43±0.24)μmol/L、异丁酰紫草素(2.16±0.10)μmol/L、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3.50±0.16)μmol/L和α-甲基丁酰紫草素(0.74±0.03)μmol/L对A549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74~22.60μmol/L,而阳性药紫杉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3.45±0.16)μmol/L.结论 紫草的抗肿瘤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初步明确了紫草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为紫草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分析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变化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肝硬度值(LSM)变化的相关性,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LF-HBV)患者150例。所有病例均行2D-SWE检查,同时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胆红素变化与肝硬度值变化的相关分析,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1例ACLF-HBV患者获得有效LSM纳入研究分析。以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为病情分组依据,胆红素下降组和胆红素未下降组。胆红素下降组的2D-SWE肝硬度值下降了5.1(2.2~6.6)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红素未下降组其2D-SWE肝硬度值上升了6.2(1.2~12.8)kPa,与肝硬度值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的指标有ALT,TB。胆红素下降组,随胆红素下降,肝硬度值下降,患者达临床好转标准,平均住院时间为(30±15)d,反映病情好转;胆红素未下降组,随胆红素上升,肝硬度值呈增加趋势,至随访终点,4例死亡,6例行肝移植治疗,其余患者未达临床好转标准。胆红素未下降组,6例患者行肝移植治疗。随访终点移植前,患者胆红素高于20倍正常上限值,2D-SWE肝硬度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病理结果显示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伴结节状增生,毛细胆管内淤胆。【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致胆红素持续升高,肝硬度值明显升高,反映患者病情加重;反之,肝硬度值持续下降,反映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用两种不同压力及压迫时间进行止血的效果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8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分旧法组(压迫时间长)10例,新法组(压迫时间短)28例。术后用桡动脉止血装置进行止血,分别在术前、术后行右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了解用不同压力及压迫时间进行止血的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无出血、血肿、夹层并发症。旧法组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50%,新法止血组术后血管闭塞发生率为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桡动脉止血装置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短的患者,术后血管闭塞发生率比压迫止血时长的患者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比较二维和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技术评价活体肝移植胆道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对13例活体肝移植供体分别行二维及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分别对图像质量、可分辨胆管分支的级别及不同级别分支的数目及胆管变异进行评估。两位医师盲法独立对二维及三维超声胆道造影图像进行评价,一致性分析用Kappa检验。结果二维与三维超声胆道造影的图像质量评分显示胆管级别和胆管分支总数目无统计学差异,但二维胆道造影在显示第5、6级末梢胆管分支数目上优于三维胆道造影。两位医师对不同级别胆管分支数目的一致性检验,三维图像评价之间的κ值为0.82;高于二维图像相应κ值0.51。13例中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显示3例存在胆道变异,而二维超声造影未能发现。结论三维胆道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造影评估胆道变异更准确,而二维胆道超声造影显示末梢小胆管优于三维胆道超声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6.
在阐述电池种类、化学组成及其对环境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茂名市废旧电池的处理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胆管造影技术显示肝内胆管的可行性.方法 对5个离体猪肝不同肝叶的胆管分别进行插管,经插管注入1:20稀释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后进行三维超声造影检查,分别评价可分辨最高胆管分支级别和图像质量,并与X线胆道造影作比较,评价其胆管树形态拟合度.结果 在5个离体猪肝中成功插管14个分叶,最高可显示至第3级分支,最高显示级别为第3、2、1级分支的比例依次为42.9%(6/14)、42.9%(6/14)、14.2%(2/14);图像质量优、中、差的比例依次为21.4%(3/14)、57.2%(8/14)、21.4%(3/14);与X线胆道造影比较,图像拟合度优、中、差的比例依次为42.9%(6/14)、42.9%(6/14)、14.2%(2/14).结论 三维超声胆管造影技术可能是一种显示胆管树解剖结构的全新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诊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硝酸酯类药物口服,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均治疗2 w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治疗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观察组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组内比较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助于临床症状的快速改善,促进心肌酶水平下降及异常心电图的恢复。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晚期肝动脉血栓(HAT)的超声造影表现并对二者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肝移植术后早期(<1个月)及晚期(≥1个月)HAT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23例肝移植术后HAT患者,早期HAT 9例,超声造影表现为肝内动脉在动脉期、静脉期早期均未见显示,2例出现肝内梗死灶;晚期HAT 14例,超声造影表现为肝外肝动脉不正常显示,肝门部可见细小迂曲的侧支动脉显示,呈网状或片状高增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肝内分支动脉均可见显示,肝实质未见造影剂灌注缺损区.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晚期HAT超声造影表现不同,肝内动脉不显示是早期HAT的典型表现.肝外正常肝动脉不显示及侧支形成是晚期HAT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40.
张婷  任杰  郑荣琴  曾婕  廖梅  闫萍 《器官移植》2011,2(5):262-265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非肝动脉并发症的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表现,并与肝动脉并发症的CDFI表现作比较。方法采用CDFI检测肝移植术后患者,将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50,收缩期加速时间≥0.08s)的98例患者分为非肝动脉并发症组(36例)和肝动脉并发症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动脉的血流参数,包括阻力指数、收缩期加速时间、血流参数异常出现的时间及其治疗后的变化趋势等。结果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肝动脉血流参数异常出现时间为7~284(中位数56)d,而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为1~588(中位数66)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比较,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的肝动脉阻力指数较高,而收缩期加速时间较短(均为P〈0.01)。非肝动脉并发症组患者经抗炎、护肝、利胆、营养等保守对症处理,血流参数在(41±12)d内恢复至正常范围。肝动脉并发症组中有28例行肝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行肝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手术解除肝门部血肿压迫,术后患者肝动脉血流参数均恢复至正常,另有26例患者未做手术,血流参数持续异常。结论肝移植术后的非肝动脉并发症患者会出现轻度、一过性的肝动脉血流参数异常,表现为阻力指数降低和(或)收缩期加速时间延长,但异常程度明显轻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这种异常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等非肝动脉并发症有关,经过保守治疗后,血流参数可以恢复正常,而肝动脉并发症患者血流参数为持续性异常,需要手术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