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时机。方法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例,以随机编码法进行随机分组。术后于不同时间初次应用抗凝药物:6~12 h( A组)、12~24 h(B组)及24~48 h(C组)。术后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共21 d。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患肢大小腿周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45例研究样本,每组15例。各组术前、术后在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及大、小腿周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不同时段抗凝治疗对患者术后出血引流量、失血量、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无显著性影响,抗凝效果无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32.
动力加压凹槽交锁髓内钉的设计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凹槽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评价其作为骨折内固定器械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实验组为新型凹槽Ti=6AI-7Nb材料股骨及胫骨交锁髓内钉各10套,对照组为Orthofix进口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各10套,两组规格相同。在MTS880材料试验机上分别进行加载速度为每10分钟1mm、最大载荷为2400N的垂直压缩试验,加载速度为1mm/min、最大弯矩为64N&;#183;m的三点弯曲试验及载荷的峰谷值为600-1200N,股骨、胫骨加载频率分别为15和13Hz的动态疲劳试验。 结果:①垂直压缩试验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发生在远端锁孔局部的应变及位移也不断增加[当载荷为2400N时:股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应变分别为(5.50:&;#177;0.09)和(1.74&;#177;0.13)μg,位移分别为(326.42&;#177;2.24)和(139.32&;#177;1.74)μg;胫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应变分别为(10.89&;#177;0.14)和(5.37&;#177;0.04)μg,位移分别为(94.90&;#177;2.65)和(72.69&;#177;2.84)μm;组间差异明显,P〈0.05]。②实验组髓内钉较对照组髓内钉弹性好,对抗弯曲载荷的自稳效应强[弯矩为64N&;#183;m时:股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桡度分别为(2616.64&;#177;4.82)和(1184.93&;#177;5.51)μm;胫骨钉实验组与对照组桡度分别为(3648.22&;#177;3.37)和(1994.95&;#177;3.81)μm,P〈0.05]。③分别以最大压力最大Fmax=1200N,最小压力Fmin=600N,频率为15Hz(股骨髓内钉)及13Hz(胫骨髓内钉)的正弦交变应力为载荷,股骨髓内钉及胫骨髓内钉均分别顺利循环了60万次和68万次,在循环疲劳应力作用下新型髓内钉材料性能下降不明显(P〉0.05)。 结论:新型股骨、胫骨交锁髓内钉的静态力学强度和动态疲劳强度优良,完全能满足临床使用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在血清阴性重症肌无力(SN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98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筛选出SNMG血清样本再行MuSKAb水平检测。结果MG患者血清AChRA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率为81.3%,SNMG患者血清MuSKAb均为阴性。结论MuSKAb可能在中国SNMG患者中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2002年21例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5~66岁,平均42岁。合并腰椎间盘脱出7例,腰椎狭窄14例。对神经受压部位针对性的彻底减压,并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从椎间后外侧置入填充自体骨PROSPACE进行椎间融合。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20例术后原腰腿痛等症状均消失,优良率达95.2%。结论 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可在有效地解除神经受压的基础上,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脊柱融合,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胫骨截骨延长治疗双小腿不等长及矮小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支架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的作用。方法:采用单臂支架、半环支架、全环支架进行胫骨延长,观察不同支架的延长幅度、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指标,分析各种支架的优劣。结果:采用单臂支架延长,皮肤瘢痕大,并发症严重,最大延长幅度不超过4cm。半环形支架延长超过4cm将产生严重的足下垂。全环支架延长幅度可达10cm,并发症较轻。结论:单臂支架的延长效果差,不宜用于下肢延长。半环形支架在延长过程中易发生足下垂,不宜做大幅度延长。具有跟腱同步延长的全环支架,稳定性好、延长操作简单,适宜做大幅度肢体延长。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比较腰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Cage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Cage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1例和19例。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滑脱复位情况。结果 随访时两组患者腰骶部疼痛改善率分别为80%和84.2%,间歇性跛行改善率分别为88.46%和85.7%。I度滑脱完全复位分别为26例和14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分别为3例和2例,总复位率分别为93.5%和84.2%。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Cage位置良好,无脱出,未见下沉。椎弓根内固定器无脱出、弯曲和断裂。结论 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都能达到满意复位,可以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生理序列和稳定性,在复位率、症状改善率、手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7.
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51例儿童脊柱侧凸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4.1~12.3岁,平均8.6岁,矫形手术中应用诱发电位仪持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来指导术中矫形。结果:在侧凸撑开矫形前,所有病例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都不变。在侧凸撑开矫形时,潜伏期缓慢延长,但均未达10%;15例波幅下降45%。立即停止操作或将撑开棒部分松开,约3~8min后波幅回升达80%;1例波幅突然下降63%,立即将撑开棒部分松开,30min后恢复到54%,术后1d波幅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结论: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脊髓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脊髓和神经损伤,起到预防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新型髓内钉治疗股骨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新型髓内钉用于股骨不稳定骨折模型治疗,探讨新型髓内钉用于不稳定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优劣.方法:将新型股骨髓内钉与Orthofix进口交锁髓内钉及AO加压钢板等不同方式内固定在股骨不稳定骨折条件下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的抗短缩能力居于髓内钉对照组和钢板对照组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内钉实验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三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髓内钉实验组的抗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照组.结论:新型髓内钉对股骨不稳定骨折固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固定稳定性好,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加压钢板内固定并不是骨折内固定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不稳定骨折;骨髓腔狭窄部形态亦是影响侧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紫草油剂促进兔创面修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创面愈合率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探讨紫草油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皮肤创面模型,分为紫草油剂组和凡士林组,分别用紫草油剂和凡士林进行创面治疗。观察创面修复不同时期创面愈合率、组织形态学、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bFGF的表达。结果:紫草油剂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凡士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草油剂组创面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数较凡士林组明显增多。bFGF的表达在创面修复的各个时期均明显高于凡士林组。两组创面组织的灰度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的表达呈平行关系。在创面修复的不同阶段,作为内参的β-actin都有表达且无明显变化。结论:紫草油剂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组织bFGF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 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 PI+ 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 PI+ 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 (P<0.05 ~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