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转子间交叉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11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转子间交叉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价值。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满意后,在大转子外下方沿股骨距上缘平行钻入3枚4mm斯氏针,穿过骨折线达到股骨头下方,在大转子外上方向小转子部位钻入相同直径的2枚斯氏针,在体外与外固定器连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113例随访时间3~7年,78例新鲜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35例陈旧骨折愈合时间4~7个月,达治愈标准者101例,占89.4%,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2例,占10.6%;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14例,占12.4%。结论:转子间交叉外固定避免了斯氏针穿髋部和股部肌肉群,有利于骨折固定后髋、膝关节的早期活动;外固定器及斯氏针在体外连成一个牢固的弹性固定系统,可阻止固定针在针道内的滑动、退出,并可有效的对抗骨折端的剪应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2.
股骨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计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7例股骨头骨折进行随访.分析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与Pipkin分型、手术入路.固定方式和术后治疗都有关系。结论 股骨头骨折应根据其分型选择治疗方法,手术应尽量在6小时内进行,手术人路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内固定方式以可吸收钉棒为佳.术后应早活动、晚负重。  相似文献   
63.
背景:既往动物实验证实,局部或全身应用成骨生长肽,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但存在着半衰期短及口服生物利用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用可吸收性生物材料包裹成骨生长肽于微球中,观察成骨生长肽在体外释放的过程及其结构变化,为控制释放系统选取合适的载体材料。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材料:成骨生长肽由西安蓝晶生物科技公司按照Fmoc系统合成。质谱分析其纯化后纯度超过98%,Mr1523650符合理论Mr1523750),其序列分析符合理论序列。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50∶50,Mr30000;75∶25Mr80000)由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方法:应用两种不同Mr的PLGA,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包裹成骨生长肽,制备成骨生长肽PLGA微球。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结构及形态。应用激光粒度计数仪测量微球的粒径分布。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成骨生长肽的包裹率、缓释时间及制备过程对多肽的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成功制备了较均匀的圆形成骨生长肽微球。PLGA50∶50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9.6±4.5)μm,包裹率为(83.9±4.2)%,载药率为(83.9±4.2)%;PLGA75:25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5.8±3.6)μm,包裹率为(65.6±6.8)%,载药率为(65.6±6.8)%。②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显示,成骨生长肽在制备过程没有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及凝集,与制备前的结构一致。两种微球均有突释现象,但成骨生长肽-PLGA75∶25微球突释较重,成骨生长肽-PLGA50∶50微球能够缓释成骨生长肽56d,且累计缓释效果良好,成骨生长肽-PLGA75∶25缓释70d。成骨生长肽-PLGA50∶50微球35d的成骨生长肽累计缓释率低于成骨生长肽-PLGA75∶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成骨生长肽-PLGA75∶25缓释微球相比,成骨生长肽-PLGA50∶50缓释微球具有较好的控制释放效果,且缓释时间能够满足骨折或骨缺损愈合局部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自拟复脉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46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对症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复脉方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候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过氧化氢酶及相关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52%vs.76.7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候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改善,观察组偏瘫、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气短乏力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1.05±0.22)分vs.(1.63±0.38)分,(0.92±0.19)分vs.(1.47±0.35)分,(0.95±0.19)分vs.(1.41±0.36)分,(1.11±0.18)分vs.(1.57±0.30)分,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8.26±1.49)分vs.(12.49±2.31)分,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76.36±10.71)分vs.(63.50±7.45)分,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vWF、FIB低于对照组[53.82%±7.06%vs.64.64%±8.80%,105.47%±20.83%vs.124.26%±25.69%,(2.09±0.27) g/L vs.(2.62±0.45) g/L,P<0.05],PT、APTT、TT高于对照组[(14.75±1.97) s vs.(12.59±1.61) s,(43.52±8.26) s vs.(37.65±7.49) s,(18.84±2.09) s vs.(16.10±1.32),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10 s、全血黏度/100 s、PV、EDR低于对照组[(9.80±0.99) mPa·s vs.(11.54±1.42) mPa·s,(5.31±0.40) mPa·s vs.(6.98±0.63) mPa·s,(1.67±0.38) mPa·s vs.(2.10±0.52) mPa·s,(18.93±2.15) mm·h vs.(23.37±3.31) mm·h]。治疗后,观察组过氧化氢酶和相关生长因子水平均改善,观察组过氧化氢酶、VEGF、bFGF高于对照组[(21.93±5.83) pg/ml vs.(18.79±4.20) pg/ml,(327.51±70.36) pg/ml vs.(285.03±61.84) pg/ml,(35.46±4.22) pg/ml vs.(27.68±3.36) pg/ml]。结论自拟复脉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保护神经损伤,促进生活质量恢复,并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黏稠度指标,可能与该方案对过氧化氢酶、VEGF、bFGF水平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SD大鼠骨代谢与非洛地平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流行病学报告提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影响骨代谢,但这种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的非洛地平对SD大鼠骨代谢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4在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132只6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非洛地平0.15,0.45,1.25mg/kg组,每组33只。②实验方法:非洛地平各组每天按0.15mg/kg,0.45mg/kg,1.25mg/kg剂量灌胃非洛地平,正常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在实验第3,4,5,6个月时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对其股骨和腰椎骨密度、身长、体质量和血清游离钙、磷、碱性磷酸酶、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SD大鼠共有127只,正常对照组31只,非洛地平0.15mg/kg组31只,非洛地平0.45mg/kg组32只,非洛地平1.25mg/kg组33只。①各组大鼠股骨和腰椎骨密度:给药后6个月后非洛地平0.15mg/kg组大鼠的股骨和腰椎骨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洛地平0.45,1.25mg/kg组股骨骨密度则出现降低(P<0.01),非洛地平1.25mg/kg组降低更明显(P<0.01)。②各组大鼠的身长、体质量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不同剂量的非洛地平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时间段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①短期应用非洛地平对大鼠骨代谢无明显影响。②长期应用低剂量非洛地平对大鼠股骨和腰椎的骨代谢产生正性的影响。③长期应用中、高剂量非洛地平对大鼠负重骨(股骨)的骨代谢产生负性的影响,剂量越大,负性影响越明显;而对非负重骨(腰椎)的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6.
患者男 ,2 8岁。因间断胸痛、胸闷半年于 1999年 5月 6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左前胸被人击一拳 ,当时感胸闷。 1h后感心前区剧烈闷痛 ,难以忍受 ,向左肩背部及左上肢放散 ,伴大汗、气短 ,持续 2 0min未缓解。当地医院心电图示I、aVL、V2~ 5ST段弓背向上抬高。化验检查 :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均高于正常。诊为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予镇痛 ,对症治疗 ,患者仍感胸闷 ,于发病 12h后予尿激酶 12 0万单位溶栓。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 ,患者上楼 2层 ,即感乏力、气短 ,来我院诊治入院。查体 :血压 110 / 7…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对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行吻合血管腓骨部分联合髂骨移植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1994年1月-1997年1月,收治76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男54例,女22例;年龄24~48岁,平均31.5岁.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根据Garden分型Ⅱ型20例,Ⅲ型41例,Ⅳ型15例.骨折部位头下型26例,经颈型42例,基底型8例.伤后曾行内固定治疗者65例,皮牵引治疗者7例,单纯卧床者4例.Harris评分52~72分,平均65.6分.受伤至该次手术时间2~24个月.术中采用6~8 cm带血管蒂腓骨移植加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对股骨颈缺损超过5mm者联合3.0 cm×2.0cm×1.5cm的带旋髂深动静脉蒂的髂骨瓣移植. 结果 术后68例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2个月.其中5例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脱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余63例获随访10.1~12.4年,平均10.5年.63例髋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随访10年Harris评分84~94分,平均87.5分.X线片示患者股骨头在术后1年骨密度均增高;术后10年股骨头结构基本正常,植入腓骨和髂骨与股骨头颈部完全融合,无囊变及骨塌陷. 结论 对选择保留股骨颈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吻合血管腓骨联合髂骨移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28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7例采用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器加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中,30例术后2周内神经受压症状消失,X片显示内固定器械位置良好.5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者4例,其中3例经治疗症状于3个月内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者于术后8个月将内固定钉棒取出后症状缓解;不全瘫者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后症状减轻.29例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2~3.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滑脱椎体再次轻度滑脱.1例因跌倒致椎弓根螺钉位置改变,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症状缓解,其余27例椎体滑脱完全复位,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20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对20例成人型脊髓纵裂的分析,提供成人型脊髓纵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成人型脊髓纵裂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疗效。结果:成人型脊髓纵裂是由于脊髓的过屈牵拉,导致间隔撞击裂口下端脊髓,引起发病,常有损伤病史。其主要症状为疼痛,无矫形外科综合征,其症状较儿童型轻,手术可显著改善症状。结论:成人型脊髓纵裂的症状及手术疗效与儿童型脊髓纵裂有明显区别,早诊断早治疗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调查西安市儿童脊柱侧弯患病率,对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防治,为建立陕西省脊柱侧弯监控中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2-04/2004-05调查西安市城乡37所中、小学校7~15岁中、小学生25725名,男13875名,女11850名。采用“三检筛选”普查方法,第一检体检,阳性者进入第二检。第二检云纹摄像,若有1个或1个以上的云纹间距差(脊柱双侧有5mm以上的高度差)为阳性,进入第三检。第三检摄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cobb角>10°者为脊柱侧弯。分析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结果:7~15岁中、小学生25725名中,第一检结果阳性1389名,男702名,女687名。第一检阳性者中1356名进行第二检,第二检阳性607名,男295名,女312名。第二检阳性者中573名进行第三检,摄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cobb角≥10°者343名,患病率为1.33%(343/25725)。①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年龄分布:7~15岁中、小学生脊柱侧弯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12岁之前各年龄组之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12岁以后各年龄组与12岁以前各年龄组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显著。②各年龄段脊柱侧弯患病率性别分布:7~15岁脊柱侧弯患病男164名,患病率为1.18%,女179名,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0.78∶1。结论:通过对脊柱侧弯的普查,建立筛选阳性者档案,可以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防治青少年脊柱侧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