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594篇
  免费   7163篇
  国内免费   4179篇
耳鼻咽喉   4698篇
儿科学   2347篇
妇产科学   595篇
基础医学   3338篇
口腔科学   874篇
临床医学   32531篇
内科学   13944篇
皮肤病学   617篇
神经病学   1556篇
特种医学   49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91篇
外科学   9059篇
综合类   54339篇
预防医学   12929篇
眼科学   1243篇
药学   27158篇
  247篇
中国医学   11915篇
肿瘤学   2467篇
  2024年   562篇
  2023年   2345篇
  2022年   3001篇
  2021年   3843篇
  2020年   4501篇
  2019年   4568篇
  2018年   2143篇
  2017年   4321篇
  2016年   4477篇
  2015年   5407篇
  2014年   9623篇
  2013年   9460篇
  2012年   11911篇
  2011年   12538篇
  2010年   11651篇
  2009年   10916篇
  2008年   11012篇
  2007年   10384篇
  2006年   9140篇
  2005年   9457篇
  2004年   7778篇
  2003年   6897篇
  2002年   5551篇
  2001年   4269篇
  2000年   3147篇
  1999年   2686篇
  1998年   2249篇
  1997年   1967篇
  1996年   1857篇
  1995年   1519篇
  1994年   1436篇
  1993年   1044篇
  1992年   854篇
  1991年   688篇
  1990年   558篇
  1989年   588篇
  1988年   181篇
  1987年   143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22.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早期诊断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微无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创伤小、便捷等优点,在控制胰腺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应用于胰腺癌的主要微无创治疗技术有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不可逆性电穿孔、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以及经皮125I粒子植入术等。本文就微无创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和增强CT(CECT)诊断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PRISMA报告规范开展Meta分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8F-FDG PET/CT和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临床研究,时间至2019-04。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QUADAS-2)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汇总敏感度(Sen)和特异度(Sp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10篇18F-FDG PET/CT及13篇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原始研究,分别包括322例患者的467个病灶和748例患者的943个病灶。Meta分析显示,18F-FDG PET/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92(95%CI为0.87~0.94)、Spe=0.95(95%CI为0.82~0.99)、AUC=0.97(95%CI为0.93~0.99);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的Sen=0.72(95%CI为0.66~0.78)、Spe=0.99(95%CI为0.93~1.00)、AUC=0.87(95%CI为0.83~0.89)。此外,CECT诊断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Sen(Z=2.34,P=0.02)和AUC(Z=2.21,P=0.03)值低于18F-FDG 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CECT,18F-FDG PET/CT对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视为TACE术后存活或复发病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4.
近日,相关部门已经正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关于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恩沃利单抗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NDA)。申请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微卫星不稳定(MSI-H)晚期结直肠癌、胃癌及其他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是全球首个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单域抗体,获批上市后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款皮下注射PD-L1抑制剂。恩沃利单抗注射液与目前已经上市及在研的PD-1/PD-L1抗体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安全性良好、可皮下注射、常温下稳定,可轻松完成给药,大大缩短给药时间,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品质,为实现将肿瘤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该项NDA申报是基于恩沃利单抗注射液单药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的Ⅱ期关键临床试验数据(NCT03667170)。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耳后给药治疗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摘选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4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B组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组高,P<0.05;B组中高频听力提升值较A组更高,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低,P<0.05。结论: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采用耳后局部激素给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给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中高频听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6.
总结1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终末期心力衰竭儿童桥接心脏移植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体外膜肺氧合的安全转运,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以舒适为主导的个体化护理;术后大供心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量出为入的容量管理策略、气道管理、免疫抑制和排斥的护理及心理护理。心脏移植术后53 d患儿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27.
苏孟勤  杨红  钟巍  孟宪慧 《安徽医学》2021,42(3):270-273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镇静和全身麻醉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脑血氧饱和度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就诊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镇静组(有意识镇静麻醉)35例与全麻组(全身麻醉)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占比情况等),术后检测两组患者入室时、吸氧后3分钟、手术开始即刻、术中10分钟、术中20分钟、手术结束即刻、苏醒后5分钟的脑血氧饱和度水平,采用简易认知量表分析两组手术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镇静组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占比情况均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脑血氧饱和度水平存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P<0.05),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评分存在时间和交互效应(P<0.05).镇静组不同时间点脑血氧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全麻组,术后第1、3天的神经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采用有意识镇静麻醉可改善患者术中情况、脑血氧饱和度和术后神经认知功能情况,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 探讨创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创伤患者CRBSI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3 852例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CRBSI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3 85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患者,发生CRBSI 32例,总置管日71 237日,CRBSI感染发生率为0.45‰(32/71237)。共培养出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15株占46.88%、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21.88%;革兰阳性菌1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18.75%、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1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5分、颅脑损伤、股静脉置管是创伤患者并发CRBS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创伤患者CRBSI的发生与ISS评分、损伤部位及置管部位有关,为降低创伤患者CRBSI发生率,建议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0.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