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596篇
  免费   7164篇
  国内免费   4179篇
耳鼻咽喉   4698篇
儿科学   2347篇
妇产科学   595篇
基础医学   3338篇
口腔科学   874篇
临床医学   32531篇
内科学   13944篇
皮肤病学   617篇
神经病学   1556篇
特种医学   4989篇
外国民族医学   91篇
外科学   9059篇
综合类   54340篇
预防医学   12930篇
眼科学   1243篇
药学   27158篇
  247篇
中国医学   11915篇
肿瘤学   2467篇
  2024年   563篇
  2023年   2345篇
  2022年   3002篇
  2021年   3844篇
  2020年   4501篇
  2019年   4568篇
  2018年   2143篇
  2017年   4321篇
  2016年   4477篇
  2015年   5407篇
  2014年   9623篇
  2013年   9460篇
  2012年   11911篇
  2011年   12538篇
  2010年   11651篇
  2009年   10916篇
  2008年   11012篇
  2007年   10384篇
  2006年   9140篇
  2005年   9457篇
  2004年   7778篇
  2003年   6897篇
  2002年   5551篇
  2001年   4269篇
  2000年   3147篇
  1999年   2686篇
  1998年   2249篇
  1997年   1967篇
  1996年   1857篇
  1995年   1519篇
  1994年   1436篇
  1993年   1044篇
  1992年   854篇
  1991年   688篇
  1990年   558篇
  1989年   588篇
  1988年   181篇
  1987年   143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将动态无创肺动脉压力监测用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中,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42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设为研究组,选择同期420例健康儿童为参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肺动脉压监测,对其肺动脉压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各时段肺动脉压与参照组相比,均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 d、2 d、3 d后肺动脉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并Ⅰ型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前、治疗1 d、2 d、3 d后肺动脉压水平与Ⅱ型患儿相比,均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应用动态无创肺动脉压力监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可快速检测患儿肺动脉压力水平,对其病情进展进行反映、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指导意见,利于改善预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3.
74.
75.
目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易加重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病情,甚至造成死亡。本研究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呼吸机对CHF合并SAS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氧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1-01-2019-01-31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CHF合并S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分级具有可比性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血氧水平〔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_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oxygen,Pa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V、HCT和ESR水平分别为(1.21±0.35)mPa/s、(24.57±2.93)%和(18.74±4.77)mm/h,均低于对照组的(1.79±0.30)mPa/s、(32.43±4.49)%和(22.69±3.62)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54、9.501和4.275,均P0.001;观察组SaO_2和PaO_2水平分别为(92.12±5.94)%和(80.17±15.26)mm Hg,均高于对照组的(88.05±5.18)%和(62.09±10.2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7和6.376,均P0.001;观察组PaCO_2水平为(51.48±13.24)mm Hg,低于对照组的(60.54±10.03)mm Hg,t=3.535,P0.001。结论 CHF合并SAS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纠正缺氧状态,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76.
【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并已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的322例患者,将其中使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通路行CT增强扫描的2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从进入检查室到开展CT检查耗时、CT检查结束后处理通路耗时、合计耗时分别为(3.31±0.66)min、(4.05±0.76)min、(7.36±1.01)min,对照组分别为(5.56±0.86)min、(7.79±0.68)min、(13.35±1.0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作为CT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从患者和社区医疗机构层面了解PICC延续性照护服务现状并分析制约因素,为PICC维护技术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对在株洲市3所三级医院进行PICC置管维护的196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对10家社区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果 88.8%的PICC带管者平时的维护地点为三级医院,31.1%的患者愿意到社区医院进行导管维护,61.2%的患者因社区诊疗技术不足而不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导管维护。访谈共提取6个主题:人力资源不足,相关知识及技术缺乏,担心风险,收费标准缺乏文件依据,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建议提高医疗风险的保额。结论社区医院PICC维护情况不容乐观,推进PICC维护进社区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政府、三级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应积极采取对策加以改进,以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初级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超声低频探头和低频探头联合高频探头检查在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准确率和敏感性。 方法选取河源市妇幼保健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有颅脑疾病高危因素(早产、低体质量、多胎妊娠、出生过程有缺氧窒息及产时感染)的新生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新生儿平均分为2组,研究组(45例)给予低频探头联合高频探头进行探查,对照组(45例)仅给予低频探头进行探查。结合CT检查结果和临床治疗,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和敏感性。 结果研究组检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内出血和室管膜下出血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100%、100%,高于相应对照组(15.38%、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检测脑实质内出血和脑积水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100%以及42.85%、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新生儿颅脑疾病的效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超声低频探头联合高频探头的方法提高了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内出血、室管膜下出血等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在诊断新生儿脑实质内出血和脑积水的准确率没有差异,且对颅脑疾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内镜术后使用罗红霉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行鼻内镜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乙酰螺旋霉素,观察组术后给予罗红霉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0.61%),观察组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10.87%),治疗后观察组内镜评分及鼻漏、鼻塞、嗅觉障碍、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5、IL-4、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内镜术后使用罗红霉素治疗的效果优于乙酰螺旋霉素,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6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择6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检查后,观察组全程C反应蛋白的阳性检出率51.47%(35/68)高于对照组2.94%(2/68),且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的阳性检出率58.82%(40/68)高于对照组1.47%(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程C反应蛋白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平均含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5、44.669,P=0.001、0.001)。结论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使用MP-Ab、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方案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