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术中胆道造影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和胆总管穿刺行胆道造影500例。结果 术中造影发现胆道结石42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安全方便,胆道系统解剖清晰,对预防术后残余结石,避免胆道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胆囊手术质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微创治疗39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101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B组102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C组9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D组97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同期传统手术122例为对照(E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下肢肿胀、酸痛、乏力在手术后1个月逐渐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在术后1个月减轻,3个月逐渐恢复。传统手术没有皮肤烧灼发生,但其并发症多。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比较:A、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与微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小腿瘀斑:A、B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结论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透光直视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不适用旋切大隐静脉主干。选择适当微创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重症肢体缺血(CLI)致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由CH导致的25例MNMS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存活;2例死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搏骤停,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4例死于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为首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8例,存活17例中保肢15例。结论CH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MNMS是CLI的严重并发症,发生静息痛或溃疡时尽快重建血流、肢体坏疽时尽早截肢是预防和治疗MNMS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满足标准的87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予利伐沙班片每次10 mg,po,q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po,qd;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po,qd,两组患者均予阿托伐他汀10 mg,po,qd和贝前列素钠40 μg,po,tid,嘱所有患者戒烟。观察随访术后当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ABI、跛行距离、支架再狭窄、支架附壁血栓形成以及二次干预率等相关疗效指标,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轻度和严重出血情况等安全性指标,对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个月时两组患者附壁血栓形成、ABI和跛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支架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二次干预率的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安全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明显的减少了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并延缓了术后ABI和跛行距离的下降趋势,可能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衍生的新生血管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12月期间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下肢缺血患者42例,第1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血管腔内修复术,第2次血流重建方法选择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于首次手术后3个月实施.第2次术后第4年随访.术前、术后观察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普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等,并分别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组织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结果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主观指标:小腿疼痛、冷凉感及静息痛缓解率均为100%;间歇性跛行距离为(1 600.3±310.1)m,长于术前的(520.3±160.6)m(F=5.84,P<0.05);足部疼痛缓解率为100%;保肢率为100%;肢体麻木感缓解率为100%.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客观指标:与术前比较,皮温指数(1.63±0.31比1.22±0.23,F=4.69,P<0.05)、经皮氧分压[(37.61±9.52) mm Hg比(30.63±4.54) mm Hg,F=5.72,P<0.05]、踝肱指数(0.93±0.23比0.33±0.24,F=6.72,P<0.05)、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0.81±0.12比0.23±0.05,F=5.68,P<0.05)、血氧饱和度[(79.44±20.42)%比(42.43±10.41)%,F=5.68,P<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1.34±0.23比0.21±0.03,F=4.89,P<0.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干细胞源性新生血管量及其供给组织的持久有效的血流灌注量是主导和完善缺血态组织二次血流重建效应的主要生物学机理.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产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住院分娩总数15 897例,其中剖宫产10 097例(63.52%),发生下肢DVT 41例(0.41%);顺产5 800例(36.48%),发生下肢DVT 7例(0.12%)。剖宫产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χ2=9.94,P<0.005)。每年的剖宫产例数和下肢DVT发生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s=0.87,P<0.05),即剖宫产率越高,下肢DVT发生率越高。48例下肢DVT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43例仅药物治疗,2例手术和药物结合治疗,3例采用气压梯度结合抗凝治疗,5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药物治疗。结论剖宫产妇女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顺产者高,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DVT发生。  相似文献   
27.
1病例介绍 患存女,59岁,因“肝脾肿大10余年,上腹闷胀不适1月余”于2011年12月10日入院。半年曾因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体格检查:腹膨隆,腹壁静脉曲张,曲流自下向上,肝脏肋弓下6cm、剑突下4cm可触及.脾脏左肋弓下4cm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改变,无皮肤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28.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因左下肢肿胀3 d余于2014年6月18日1时25分入院。既往高血压3年,最高180/94 mm Hg(1 mm Hg=0.133 k Pa),不规律服药;腰椎间盘脱出10年余;17 d前因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于保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前3 d突发左下肢肿胀,当地医院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B超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患者,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技术成功34例,成功率为89.5%;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90±42)m增加到(353±145)m,下肢皮温由(27.8±0.5)℃增加到(33.2±0.6)℃,踝/肱指数由0.51±0.05增加到0.70±0.06,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于术前。平均随访19个月,18例患者症状缓解后无加重;6例术后3个月症状再发,10例术后12个月症状再发,均行二次手术症状缓解。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操作简便可行,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含有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将其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通过对内皮祖细胞及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形成梭状的内皮样细胞,部分细胞积聚成团形成克隆集落,流式细胞仪鉴定该细胞表达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133及VEGFR.继续培养4周后细胞形成典型铺路石样改变,RT-PCR检测有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vWF、eNOS表达.结论 可成功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可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及成熟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