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术后免疫状况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前5 d起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对照组30例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进行.两组患者手术前3d和术后第1次自然排便(术后3~5 d)时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检测粪便SIgA;术前1 d和术后1、9 d进行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并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患者双歧杆菌(B)/大肠杆菌(E)比值(2.01±0.36)较术前(26.53±4.22)明显下降(P<0.05),但仍大于1: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B/E比值(0.72±0.14和0.02±0.06)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术前两组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粪便SIgA均下降,炎性因子均上升.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血清IgG水平逐渐上升,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SIgA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益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状况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2.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分析及研究其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型。方法用药敏纸片法对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这2种菌株做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对其中60株ESBLs阳性菌(大肠埃希菌29株,肺炎克雷伯菌31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3种基因并进行测序分型。结果142株大肠埃希菌和7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确证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6.3%和41.8%。产ESBLs菌对头孢类抗生素高度耐药,对庆大霉素、环内沙星的耐药率为71.3%-88.5%,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10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的敏感性在63.8%-92.0%。60株ESBLs阳性菌中,TEM、SHV、CTX-M3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8.3%、33.3%、66.7%。其中29株大肠埃希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75.8%,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3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TEM基因检出率为41.9%,SHV基因检出率为64.5%,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有35株(58.3%)菌株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SHV-28。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和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 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表型检测及基因分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肠球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以了解本院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流行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株临床分离的肠球菌株,用琼脂筛选法筛选VRE,并分别用E test和多重PCR检测和分析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肠球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共检出10株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肠球菌株,其中5株为天然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基因型分析的结果为1株van A型,4株van C1型,3株van C2型,2株基因型不明。结论 已发现5株VRE(1株VAN A型),提示临床上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VRE等多重耐药细菌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在临床上检测原发性不孕和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原发性不孕患者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病史,以同期进行常规检查的孕妇作为对照,对比研究对象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的水平,分析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在原发性不孕和复发性自然流产中可能的相关性。结果收集到原发性不孕患者170例及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238例病史资料,以同期进行常规检查的孕妇208例作为对照组。原发性不孕患者抗精子抗体检测阳性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抗子宫内膜抗体并无显著改变;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抗精子抗体并无明显不同;早孕期流产患者抗精子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在4次以上的病人,其体内抗子宫内膜抗体和抗精子抗体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抗子宫内膜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在复发性自然流产和原发性不孕患者中具有相关的临床价值,应加强备孕人群的筛查工作,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6.
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菌的耐药情况,从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2002年1~6月仁济医院分离菌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株8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9株(48.36%),革兰阴性菌426株(51.64%)。检出率较高的革兰阴性菌对氦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最高,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金黄色葡萄球在菌种分布中占第一位,其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奈替米星耐药率为0,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粪肠球菌的分离率位届第二,未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者,但对环阳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高。结论: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7.
肠球菌是人类和温血脊椎动物肠道的正常栖居菌,临床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情况下,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心内膜炎和菌血症等。肠球菌感染在革兰阳性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肠球菌本身存在对某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的固有耐药,近年来肠球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所增加,特别是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耐高浓度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同源性及产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收集我院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共214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REP-PCR分析12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基因同源性,等电聚焦电泳检测其β-内酰胺酶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21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12株对替卡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MICs≥128 μg/mL)、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MICs,32 ~>64 μg/mL)、亚胺配南、美罗培南(MICs,8 ~>64 μg/mL)和阿米卡星/舒巴坦(MICs,16 ~ 64 μg/mL)耐药,只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利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12株鲍曼不动杆菌有50%以上的抑菌效果(MICs分别为64 ~>128 μg/mL、8 ~ 32 μg/mL、0.12 ~ 8 μg/mL和0.5 ~ 64 μg/mL).PFGE分型9株菌株为A型,3株为B型,REP-PCR结果与PFGE结果一致.1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均携带pIs 5.8、6.9和7.2三种β-内酰胺酶和OXA-23基因,11株上海菌株中检测出PER-1型基因和3株菌株检测到TEM-相似基因.12株菌株中未能检测到OXA-24基因.结论本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主要为医院感染所致,该流行株呈多重耐药,11株菌株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PER-1型β-内酰胺酶及部分产TEM-相似基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患者痰液、灌洗液、胸水和尿液等标本,分别作涂片检测(萋纳染色和荧光染色)和FQ-PCR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率。结果169例标本中,萋纳染色阳性共7例(4.1%),38例疑似标本中荧光染色阳性共15例,F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共17例(10.1%),FQ-PCR与荧光染色符合率为88.2%。结论涂片检查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较低,FQ-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率高于涂片法,可列入结核分枝杆菌实验诊断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耐药性与主动外排泵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IRAB 50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ISAB)3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上述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加入外排泵抑制剂Phe-Arg-beta-Naphthylamide(PAβN)观察对亚胺培南MIC变化;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deB、adeR、adeS、adeJ、abeM基因。结果 50株IRAB中MIC50>128μg/mL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头孢西丁、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MIC50在32~128μg/mL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MIC50<8μg/mL的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和多黏菌素B。对30株ISAB,MIC50<8μg/mL的药物有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多黏菌素B。加入抑制剂,33株IRAB(66%)对亚胺培南的MIC有4~32倍的降低,ISAB无明显变化。根据PFGE图谱可分为7型,A型为主要流行株。PCR扩增,IRAB的adeB、adeR、adeS、adeJ、abeM基因检出率均>80%,与ISA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仁济医院IRAB存在播散流行,且有AdeABC、AdeIJK、AbeM等外排泵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