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353篇
临床医学   300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420篇
预防医学   239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90篇
  1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患者创面经过碘伏消毒后,外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清除坏死腐皮及异物,外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每日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同样清理创面后,外用无菌油纱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观察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患者换药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创面感染情况、瘢痕情况及其他不良反应。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3.66±3.59)%、(93.69±3.24)%、(99.46±0.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3.50)%、(90.63±4.25)%、(98.57±1.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3.38、2.90,P=0.010、0.001、0.006);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11±1.89) d,短于对照组(13.51±1.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治疗组患者NRS评分为(3.29±0.52)分,低于对照组(3.86±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5),2组均未出现感染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瘢痕生长,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浅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分离肠球菌毒力基因及其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培养分离粪肠球菌42株和屎肠球菌44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肠球菌6种毒力基因cyl、esp、asal、hyl、gelE和agg;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统计分析肠球菌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关系。结果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除esp、hyl外,cyl、asal、gelE和agg基因在粪肠球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屎肠球菌(P<0.05);血液分离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为32.6%(28/86),其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分别为59.5%(25/42)和6.8%(3/44);肠球菌毒力基因的携带与其生物膜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致血流感染的屎肠球菌其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高于屎肠球菌,两者的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不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生物膜,评价其作为骨膜替代物的可行性及其在牙种植牵引(dental implant distraction,DID)中的作用.方法 取10只山羊设自身对照,通过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nml cell,BMSC)与SIS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膜,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评价SIS的细胞相容性;建立山羊胫骨DID模型,将该牛物膜移植于手术暴露侧,用显微CT和组织学检测评价成骨促进作用.结果 相差显微镜、SEM及ALP活性测定证实BMSC与SIS复合培养后,BMSC生长及功能良好;将构建的生物膜移植于牵引区3个月后检查可见:在显微CT观测窗高设置下,生物膜组仍能看到不连续的新牛骨,而空白对照组无骨质形成;组织学见牵引区有大量新骨形成,主要为编织骨,在空白对照组有骨不连发生,间隙内为纤维结缔组织;在生物膜植入侧的成骨数量及质量与未暴露侧相似.结论 通过复合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牛物膜能够在DID中发挥种子细胞和膜引导成骨的双重作用,明显促进成骨.但对于该膜的转归,特别是所携带的成骨细胞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对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细菌素免疫蛋白与细菌抗菌剂耐受性的关系,为生物膜抗菌敏感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筛选培养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突变株,绘制生长曲线.酶标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氨苄青霉素(0.04、0.05、0.06、0.07及0.08 mg/L)、氟化钠(50、100、150、200及250 mg/L)及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0.078%、0.156%、0.313%、0.625%及1.250%)作用下变形链球菌标准株、△immA-和△immB-突变株菌液的吸光度值.应用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n concentration,MBEC)桩钉96孔板以连续稀释法检测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生物膜的MBEC.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定量分析标准株和突变株生物膜结构.结果 △immA-和△immB-突变株的迟缓期和稳定生长期均比标准株延时1 h.氨苄青霉素为0.06 mg/L时,标准株、△immA-突变株和△immB-突变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334±0.016、0.027±0.016及0.047±0.018;氟化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254±0.018、0.129±0.011及0.167±0.01;当次氯酸钠质量分数为0.313%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467±0.008、0.017±0.006及0.050±0.006,以上各组抗菌剂中,标准株与突变株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的MBEC分别为6.25、1.57及3.13 mg/L.标准株生物膜厚度显著高于△immA-和△immB-突变株(P<0.01);标准株各层活菌比例均高于△immA-突变株(P<0.05);标准株中、外层活菌比例高于△immB-突变株(P<0.01),但内层活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细菌素免疫蛋白参与调控浮游细菌生长,尤其在生长初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缺陷使浮游态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提高、抗菌剂MBEC降低及生物膜结构不成熟.  相似文献   
15.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模拟口腔内生态环境以探索生物膜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发酵罐与恒流培养室的组合构建简易的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恒流培养室内液体培养基连续的流动循环,模拟出口腔内液体持续冲刷的生态环境。在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并通过每12h定时给以蔗糖底物,模拟致龋环境,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能较好的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加入蔗糖底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致龋反应。结论:本组建立的体外模型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可用于对口腔生物膜的各项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即刻种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的种植术要求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必须有紧密的接触,这就要求拔牙创必须经过6~12个月的愈合期,充分钙化后才能作为种植床,结果延长了种植治疗疗程,牙槽骨发生了吸收。研究表明,拔牙后2年内牙槽嵴骨质吸收的70%~80%是头3个月发生的,而拔牙后即刻种植,能有效地保持牙槽嵴原有的高度和宽度,防止了牙槽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制备包含活性生长因子的引导组织再生生物膜(以下称功能性复合膜)。方法利用天然材料右旋糖酐(dextran,dex)合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tran-glycidylmethacrylate,dex-GMA)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ed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rhBMP2)新型缓释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dex-GMA凝胶微球,考察其形态、溶胀系数、载药、释药及降解性能;以壳聚糖为材料,复合载rhBMP2的dex-GMA凝胶微球制备生物膜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dex-GM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球;该凝胶微球溶胀、载药和降解性能良好,体外释药可达20d以上,利用简单的工艺就可以制备复合rhBMP2缓释载体的功能性复合膜,其理化性能与没有复合该缓释载体的生物膜没有变化。结论利用生长因子缓释载体可以制备功能性复合膜,其生物学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报告基因技术是指通过把转录控制元件剪接到报告基因,从而报告细胞内与基因表达有关的信号级联,被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伴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等观察成像技术的进步,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等新报告基因的应用,为生物膜胞间信号传递及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后骨-种植体界面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不同骨缺损范围骨再生修复后骨-种植体界面结合情况。方法在犬股骨种植体一侧分别形成水平宽度3mm,垂直深度5mm,水平长度分别为0mm、1mm、2mm、3mm、4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一侧覆盖生物膜后缝合,另一侧直接拉拢缝合。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骨性接触率。结果水平深度为0mm、1mm、2mm、3mm骨缺损,骨与种植体直接接触均在60%以上。获得高接触率(约90%)的为1mm无膜组,2mm有膜组及3mm有膜组。4mm缺损新骨与种植体间骨的直接接触较少,有较均匀的间隙存在,无膜组间隙(约43μm)大于有膜组(6~20μm)。结论在3mm以下的骨缺损骨与种植体界面无论有无生物膜均获得很好的骨结合,此种情况下可考虑不放置生物膜。  相似文献   
20.
生物膜在口腔医源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膜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生存方式,生物膜中的细菌与普通的游离细菌有着不同的特点,能够耐受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生物膜的存在可导致细菌性的医源性感染,也是牙科水道污染的原因。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生物学特点以及在口腔医源性感染中的作用和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