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并发胸腔积液的成因。方法:对285例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91例,肾结石16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多发性结石27例;均为单侧结石。结石大小1.2~4.5cm,平均2.3cm。术中在超声引导下于第12肋下腋中线至肩胛线之间穿刺,明确避开胸膜后建立经皮肾通道取石。用含0.1%中华墨汁的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术后行胸部X线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并发胸腔积液较多者在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抽液并抽取外周血进行镜检,寻找有无碳颗粒,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无胸膜损伤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超检查发现16例并发胸腔积液,CT检查发现5例并发少量胸腔积液。其中13例抽出术侧胸腔积液,离心后提取沉淀物镜检可见碳颗粒,而抽取外周血镜检未见碳颗粒。胸腔积液组结石大小、数目、术中冲洗液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和用量明显高于无胸腔积液组(P〈0.05),其中灌洗时间、术中灌洗压和灌洗液用量是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胸膜损伤MPCNL并发胸腔积液,可能因术中灌洗液量大、灌洗时间长和灌洗压力高导致术中灌洗液外渗至腹膜后间隙和(或)腹腔,再通过膈肌进入胸腔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脐单孔腹腔镜(1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施行经脐LESS肾盂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24例26侧,男10例,女14例;年龄16~71岁,平均45.3岁;结石直径12~30mm。左侧9例,右侧13例,双侧2例。其中肾盂结石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22例。术前有ESWL史4例(均为单侧),行URL治疗失败1例,行URL致输尿管穿孔1例。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结石均一次取尽。单侧手术时间65~145min,平均80min;2例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205mim和160min。术中出血量15~45m1,平均30ml。3例合并其它泌尿系疾病者同期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4天拔除引流管,5~7天拔除尿管并出院。随访2~8个月,脐部瘢痕不明显,无输尿管狭窄,无结石复发。结论:经脐LESS肾盂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佳,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的特点以及两者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5名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免疫分型资料,观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形态和免疫分型特点及两者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骨髓中均有典型的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免疫分型中分化抗原表达与原疾病病理类型相吻合,T细胞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主要表达CD7、CD3、CD2、CD5、CD11b、CD34及HLA-DR,其中CD7最为敏感,其阳性率为69.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细胞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79a、skappa及早期抗原HLA-DR等,其中CD19阳性率最高为89.5%。35例患者中28例骨髓涂片中淋巴瘤细胞比例与骨髓免疫分型中淋巴瘤细胞比例吻合,7例骨髓涂片的淋巴瘤细胞比例与免疫分型中淋巴瘤细胞比例相差1.5倍以上。结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结合免疫分型在判断淋巴瘤细胞是否骨髓侵犯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减少漏诊率,有利于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PD-L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初步探讨PD-L1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的方法,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细胞中PD-L1基因进行敲减,real-time PCR检测敲减效果.利用MTT法比较PD-L1敲减组与对照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PD-L1对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研究PD-L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验证PD-L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提取口腔鳞癌病人组织标本RNA并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比较PD-L1的表达差异.结果 转染siRNA后,细胞PD-L1表达明显下降,PD-L1敲减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都较对照组细胞减弱.在临床标本的检测中,证实了PD-L1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结论 PD-L1能对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都具有明显影响,可能在口腔鳞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套数字化温度采样系统。方法:以铂电阻Pt100为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芯片MAX1415构成前向通道,配合MCS51单片机工作,组成一种非电桥式温度测量系统。结果:该温度采集方案已在与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合作项目中得到应用,经实际测试,加热范围为室温~300℃,控温精度实测达到±0.05℃,达到设计要求。结论:该系统工作稳定,软硬件设计制作简便,适用于多种温度测量场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环形减压后椎管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椎管塑形的方式及完成塑形的时间.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椎管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76例,其中53例获得随访.骨折部位:T11 1例,T12 15例,L1 18例,L2 15例,L3 3例,L4 1例.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评定:A级27例,B级7例,C级6例,D级2例,E级11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最小矢状径及伤椎相邻的上下椎管矢状径平均值.计算伤椎椎管狭窄率,同时测量塑形后的伤椎椎管矢状径并与理论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塑形后椎管欠状径的恢复程度.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4.2个月(12~60个月)随访.15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ASIA分级分别提高1~3级,27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中,8例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术后CT复查显示伤段椎管减压充分、脊髓受压完伞解除.术后12个月椎管形态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再塑形现象.术后24个月同一层面CT示再塑形的椎管管径与伤椎正常椎管矢状径理论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环形减压后不规则的椎管出现了明显的再塑形现象,冉塑形过程发生于伤后12个月左右,且这一过程不受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的影响,即骨折平面和伤后ASIA分级不影响椎管的再塑形过程.塑形后的椎管接近正常形态,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王晓宁 《右江医学》2011,39(1):8-10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后胆道压力的变化,为胆总管探查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8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组,均于术中、术后24、48、72、96小时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取石后胆道压力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后24小时总胆管压力变化较手术中升高,与术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术后48、72小时,OCBDE组胆总管压力变化与术中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CBDE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比较,OCBDE组术后24、48、72小时胆总管压力变化与LCBDE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较开腹总管探查胆道压力变化小,更适合于患者。  相似文献   
18.
19.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证治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提出肝失调达及其所致的痰饮、瘀血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关系 ,认为应从疏肝理气、化痰、祛瘀方面对小儿哮喘的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