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6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大剂量替罗非班组(A组2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常规剂量组(B组10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继之0.15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入36 h。对照组(C组)38例。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即刻和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右(5~7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3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治疗时间段、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率A组(97.4%)和B组(89.7%)高于C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组的TMPG 3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2.1%,B组:69.2%,C组:47.4%,P<0.01)。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左右的LVEF,A组显著高于C组(64.1%比42.2%,61%±9%比55%±9%,P<0.05)。术后1个月随访,3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A组术后1个月反复心绞痛的发作率明显低于C组(2.6%比13.2%,P=0.04)。3组在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直接支架置入 (DS)与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 (BA +S)的手术及长期临床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2 0 0 0年 2月至 12月对 15 5例符合DS入选标准的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非随机分组 ,DS组 82例 ,BA +S组 7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本研究的主要人群 ,DS组及BA +S组分别为 91%及 89% ;2组间年龄 ,性别及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DS入选标准 :血管直径≥ 2 5mm ;血管狭窄≤ 90 %(目测法 )。对血管过度迂曲或成角大于45°及严重钙化的病变血管不列入此研究。 2组患者所用支架均为新一代球囊预装管状支架。临床终点 :…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膈疝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性膈疝是少见的创伤后并发症,是指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创伤使膈肌破裂,腹腔脏器疝入胸腔的疾病。但该病多有胸部等其他合并伤,从而影响了或掩盖了膈肌破裂,使之不易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死亡率较高。对我院1990-07~2004-050伤性膈疝1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微小RNA(microRNA,miRNA)预后模型筛选肾癌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方法:基于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通过风险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生存状态图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对风险评分进行独立预后分析,筛选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iRNA, 建立预后风险模型。结果:①从TCGA数据库初步筛选3 613个差异性表达的mRNA和49个差异表达的miRNA。②通过单、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与预后相关的miRNA构建风险预后模型,并且Train组、Test组和所有样品的高低风险组存在明显生存差异;3 组样本 1、3、5 年生存分析的 ROC 曲线下面积均接近或大于 0.70,风险评分可以作为独立预后因子。③在 GO富集分析中,主要富集在肾单位的发育、突触后密度及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而在KEGG富集分析中,主要参与其他类型的O-聚糖生物合成、N-聚糖生物合成等通路。结论: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的3个miRNA风险预后模型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12 4例 (73 8%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中 69例 (5 5 6% )为室性心律失常 ,7例(5 6% )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 6例 (2 9% )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5 1例 (4 1 1% )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 ,且均发生在下 /后壁梗死患者。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应引起警惕。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予示再灌注的较可靠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12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24例(73.8%)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69例(55.6%)为室性心律失常,7例(5.6%)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29%)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1例(41.1%)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且均发生在下/后壁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引起警惕。加速性室性自主 心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予示再灌注的较可靠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17.
1990年卫生部颁发了医疗单位制剂室的验收标准,对制剂室的条件、环境、设备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药剂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保证了制剂质量。但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各单位都建立全套的制剂室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心电图T池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方法:将心电图有T波改变的896例女性患者分为典犁心绞痛组与非典型心绞痛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脉造影结果判断冠心病的诊断是否成立.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的符合率.结果:典型心绞痛组冠心病符合率63.9%,非典型心绞痛组冠心病符合率为15.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女性心电图有T波改变但无典型心绞痛症状,不能轻易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英 ]/YatacoAR…∥AmJCardiol 1 999,83 ( 5 ) 75 4 75 8 周围动脉病是诱发疾病和死亡的一种重要原因。内皮依赖性血管活性作为血管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可用以预测心脏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作者用高分辨率的血管外超声测定了5 0例患有周围血管病的老年间歇性跛行病人 ,[年龄 ( 69± 1 )岁 ,踝 肱动脉收缩压指数 0 67±0 0 3 ]和 5 0例年龄相当的非周围血管病病人的肱动脉直径和静息时血流量、及其对反应性充血的应答状况 (血流介导的扩张 )。患有周围动脉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患病率比无周围动脉病患者高 ( 40 %比 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率、可能的发病机制,分析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AG正常的AMI患者(CAG正常组)和64例CAG异常的AMI患者(CAG异常组)临床资料。结果:(1)CAG正常组共23例,占同期行急诊CAG的AMI患者总数的1.5%。(2)CAG正常组发病年龄显著性低于CAG异常组[(49.57±12.07)vs(57.70±12.50),P=0.008]。两组均以男性居多(78.26%vs 81.25%,P=0.765)。(3)CAG正常组高脂血症病史患者比例显著性低于CAG异常组(21.74%vs 59.38%,P=0.002)。吸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CAG正常的AMI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可能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吸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