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31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1396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456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611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2968篇
内科学   4959篇
皮肤病学   70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5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1篇
外科学   453篇
综合类   8451篇
预防医学   2017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722篇
  34篇
中国医学   2204篇
肿瘤学   48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324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54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73篇
  2012年   1390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406篇
  2009年   1329篇
  2008年   1315篇
  2007年   1284篇
  2006年   1347篇
  2005年   1316篇
  2004年   1146篇
  2003年   1252篇
  2002年   1185篇
  2001年   1178篇
  2000年   1095篇
  1999年   808篇
  1998年   797篇
  1997年   665篇
  1996年   460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伴Hp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NAFLD伴Hp感染患者共129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原始治疗组,61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原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抗Hp治疗14 d。停抗Hp治疗1个月后,原始治疗组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去除Hp阳性者,将61例Hp根除的患者设为治疗组,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检查肝功能、血脂、肝纤四项,半年后复查肝脏彩超。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肝功能、血脂、肝纤四项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抗Hp治疗有利于消除NAFLD伴Hp感染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恢复肝功能,稳定血脂水平,改善肝纤维化,进一步修复肝脂肪病变,减少相关并发症,进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及相关因子水平在不同程度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体内水平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首次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7例Hp感染胃溃疡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0名入院行健康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入组患者病损面积、炎症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根据研究对象黏膜状态、腺体形态、腺体密度的评分总和,对患者胃黏膜损害程度进行程度划分,分别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胃黏膜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随胃黏膜损害程度加重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随着胃黏膜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正常水平与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血清IL-6、TNF-α、IL-10、TGF-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水平患者与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损伤患者CD_3+、CD_4+、CD_4+、CD_8+、CD_8+、CD_4+、CD_4+/CD_8+/CD_8+水平与其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TNF-α、IL-10、TGF-β细胞因子水平和T淋巴细胞水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发病程度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所致胃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112例Hp所致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取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钠+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21%,55/56)高于对照组(85.71%,4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p根除率(92.96%,52/56)高于对照组(76.79%,43/56),观察组复发率(3.57%,2/56)低于对照组(16.07%,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四联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及Hp根除率,减少病情复发,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晋颖  汪湃  冯世兵 《临床荟萃》2021,36(3):233-23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856例,其中471例病理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病例组,385例未检出癌前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按病理诊断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157例,肠化(IM)组15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组8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组79例。检测各组H.pylori感染分型及PG、G17水平。结果 CAG组Ⅰ型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CAG组PGⅠ 低于对照组(P<0.05);IM组、LGIN组、HGIN组PGⅡ高于对照组(P<0.05);CAG组、IM组、LGIN组、HGIN组PGⅠ/PGⅡ(PGR)均低于对照组(P<0.05);LGIN组、HGIN组G17均高于对照组(P<0.05);PGⅠ、PGⅡ、G17与H.pylori感染阳性存在正相关,PGR与H.pylori感染阳性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 H.pylori感染分型、PG、G17水平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检测H.pylori感染分型、PG、G17对于早期筛查胃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汤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Hp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2组均接受Hp根除四联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辅以清胃祛湿汤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于治疗前后通过胃镜下取胃黏膜,病理活检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p50、p65 mRNA,采用蛋白质定量(BCA)法进行NF-κB p50、p65蛋白定量测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分别为94.83%、93.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3%及79.31%(P均<0.05);2组患者胃脘胀满、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嗳气泛酸、口干口苦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IL-1β、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胃祛湿汤辅助Hp根除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其机理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根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收的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2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7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四联治疗,试验组行黄连温胆汤与四联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及Hp根除率。结果试验组胃脘胀痛、腹胀满、口苦、恶心呕吐、胃脘灼热、尿黄、口臭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 05)。2组患者便秘、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9. 76%、7. 32%)未见明显差异(P 0. 05)。试验组Hp根除率(87. 80%)明显高于对照组(65.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显著,其安全性水平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我国《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1]中指出: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部分可以逆转萎缩;根除Hp是局部阶段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措施,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1-4]。此外,Hp可能还与一些胃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等[5]。基于人群Hp患病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大约有50%的人群感染Hp[6]。我国属Hp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40%~80%[7]。在Hp高感染率的背景下,目前治疗Hp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于临床,Hp耐药率逐年上升,使Hp根除率下降。《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也指出:Hp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甚至出现了双重、多重耐药现象,Hp对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探求新的解决耐药Hp的方法成为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并且严峻的现实问题。西医的辨病论治和中医方药独有的整体体系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为根除耐药Hp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右江医学》2019,(3):187-19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原发性胃癌患者肝脏转移及其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3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8例存在同时性肝脏转移病灶(转移组),78例患者未发现肝脏转移病灶(非转移组)。制定统一调查表,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肝炎史、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脉管浸润、Borrmann分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Hp感染。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肿瘤直径、肿瘤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Borrmann分型、CEA、AFP和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脉管浸润、CEA、AFP和Hp感染是胃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49例原发性胃癌肝脏转移患者中,Hp感染患者和无Hp感染患者平均生存期时间分别为(14.5±5.2)个月和(28.5±6.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直径、肿瘤分期、脉管浸润、CEA、AFP和Hp感染与原发性胃癌患者发生肝脏转移密切相关,且Hp感染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