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6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442篇
耳鼻咽喉   378篇
儿科学   306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662篇
口腔科学   598篇
临床医学   2521篇
内科学   1881篇
皮肤病学   433篇
神经病学   138篇
特种医学   5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938篇
综合类   4758篇
预防医学   1400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1559篇
  13篇
中国医学   804篇
肿瘤学   428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388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925篇
  2011年   1016篇
  2010年   881篇
  2009年   951篇
  2008年   1027篇
  2007年   1011篇
  2006年   982篇
  2005年   996篇
  2004年   804篇
  2003年   742篇
  2002年   663篇
  2001年   583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337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328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91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2例PCC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中位年龄46岁(23~67岁);男性13例、女性9例;临床常见症状包括高血压、腹胀腹痛;Ⅰ期10例、Ⅱ期1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72.5个月(14.9~117.7个月),其中1例复发、1例转移,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复发及转移;CgA、Syn和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95.2%、100.0%,CK、Melan-A阴性表达率分别为90.5%和100.0%,Ki-67增殖指数低于10%,S100阳性表达率为76.2%。结论肾上腺PCC发病率低,但有转移和复发的可能,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为临床上少见的儿茶酚胺内分泌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有10%~25%为恶性并转移。三羧酸循环为能量供应的途径之一,当循环中任何酶突变会引起代谢改变,促进细胞增殖与存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相关。代谢酶相关突变参与PPGL发病机制,可成为PPGL靶向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关系,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用情况,为儿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8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分为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年龄、过敏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下表现和胃肠黏膜病理结果,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82例患儿中,3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占总人数的19.8%。激素组患儿出现血便、贫血,内镜下出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的比例,以及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146,P<0.05);激素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见黏膜溃疡/管腔狭窄(OR=10.830,95%CI:3.090~37.961,P<0.001)和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升高(OR=0.967,95%CI:0.941~0.993,P=0.015)可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结论 内镜下见到黏膜溃疡/管腔狭窄,病理显示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明显升高,均提示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案中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赤藓糖醇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 伴放线聚集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和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us,Av)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赤藓糖醇作用后的Pg对牙周膜细胞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PgAaAv 3种致病菌接种于0、2、4、8、16、32、64、128 g/L的赤藓糖醇-BHI液中,37℃厌氧培养一定时间,检测其最低抑菌浓度。将Pg分别接种于MIC、1/2、1/4、1/8 MIC 4个赤藓糖醇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以及不含赤藓糖醇的培养基,离心并清洗后,加入细胞DMEM培养基重悬,与培养至第4代的人牙周膜细胞共培养24 h,弃上清,裂解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赤藓糖醇对3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Pg:64 g/L,Aa:128 g/L,Av:128 g/L。不同浓度赤藓糖醇条件下培养的细菌,刺激牙周膜细胞产生IL-1β、IL-6 、TNF-α的能力不同。赤藓糖醇浓度为8 g/L时,炎症因子量与不加赤藓糖醇的对照组无显著差别;浓度升高达到16 g/L时,IL-1β、IL-6 、TNF-α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所降低,且浓度越高,炎症因子释放越少;但所有实验组炎症因子量始终高于未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赤藓糖醇对PgAaAv的生长能力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赤藓糖醇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赤藓糖醇还可通过某种方式对致病菌毒力因子起抑制作用,进而降低Pg的牙周致炎性,减少牙周膜细胞IL-1β、IL-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术前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及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并调查老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12月于本院接受输血治疗,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7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每入组1例观察组,则随机纳入科室、疾病、性别、入院年月、血液制品类型均一致的,未发生输血反应的1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调查并对比2组患者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前外周血Eotaxin及CRP水平、献血者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otaxin及CRP对诊断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中对应患者相比,观察组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中,有输血史者占比更高,输血前CRP更高;观察组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的患者中,输血史者占比更高,发病至输血时间>30 min者占比更高,输血前Eotaxi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输血前CRP对诊断输血发热反应的ROC曲线面积0. 780,最佳截断值为9. 40 mg/L;输血前Eotaxin对诊断输血过敏反应的ROC曲线面积0. 718,最佳截断值为88. 46 mg/L。伴输血史、输血前CRP>9. 40 mg/L是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伴输血史、输血前Eotaxin>88. 46 mg/L是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输血前CRP>9. 40 mg/L和Eotaxin>88. 46 pg/m L分别是发生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比较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的临床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2月住院手术的苏皖地区225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鼻窦CT及术后病理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5例中,CRSwNP组148例(65.8%),CRSsNP组77例(34.2%)。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血生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SwNP和CRSsNP患者中至少1种变应原阳性分别占34.5%和40.3%,其中尘螨过敏最多见,阳性率分别为23.0%和2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IgE阳性率、20种变应原sIgE浓度等级和阳性率、吸入性及食物性变应原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窦CT扫描Lund-Mackay评分中,两组各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及CT总分CRSwNP组都高于CRSs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理组织中,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均为60%以上,但嗜酸性粒细胞(Eos)在CRSwNP组的阳性率为43.2%,显著高于CRSsNP组的阳性率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本地区CRS患者目前仍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性炎症为主,但CRSwNP息肉组织中Eos阳性率达43.2%,需引起重视并进一步关注。CRSwNP和CRSsNP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34.5%和40.3%,两者无明显差异,尘螨为主要致敏原。  相似文献   
20.
习洋  陶泽璋 《疑难病杂志》2020,(2):207-211,216
慢性鼻窦炎(CR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感染性鼻部疾病,病理分型主要分为Th2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ECRS)和Th1细胞介导的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非ECRS)2种表型。欧洲国家CRS患病人群主要表现为ECRS,而随着亚洲国家的急剧工业化发展,其ECRS的比例也在急剧增加。ECRS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其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激素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难以改善或存在复发的风险。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是一种非B、非T的新型淋巴细胞,与Th2免疫应答关系密切。文章就ILC2s在EC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