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荷负电气溶胶治疗大鼠烧伤创面后表皮干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荷负电气溶胶对烧伤创面表皮干细胞影响以及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个动物背部两侧分别制成实验创面或对照创面,实验创面以荷负电气溶胶照射,A组动物每日照射2次,B组每日照射1次;利用干细胞表达β1整合素的特性,加入整合素β1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表皮干细胞含量的变化,比较各时相点两组创面间的差异。结果A、B两组各时相点实验创面的表皮干细胞数目是同组对照创面的1.5到2倍;而A组实验创面的表皮干细胞数又较B组实验创面增多。结论经用荷负电气溶胶照射大鼠烧伤创面能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组织缺氧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增生性瘢痕一直是困扰人们的医学界性的难题。增生性瘢痕继发于皮肤的深层组织缺损,尤其在烧伤病人中十分常见。在烧伤病人中,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皮肤创面无论是否经过皮肤移植,创面愈合后总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瘢痕,在植皮供皮区,如所取的皮片较厚也会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增生性瘢痕与组织缺氧和一些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抑制瘢痕血管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 2 /KDR)为靶点,观察其抗体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以人烧伤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治疗组KDR多抗分为10mg/L和5mg/L两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空白对照组作对照,每周2次,治疗1、2、3周分别观察瘢痕体积、组织形态学、微血管定量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3周后的瘢痕体积(mm3 )、血管密度(个/mm2 )、Ⅰ、Ⅲ型胶原含量(阳性面积) ,KDR两治疗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形态学显示瘢痕组织内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和血管闭塞,成纤维细胞凋亡,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KDR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的形成治疗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 mm×1 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 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 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α6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 mg/L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104/cm2,3 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81)%,(82±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α6briCD71dim细胞占(8.00±1.69)%,α6briCD71bri细胞占(36.00±18.03)%,α6dim细胞占(40.00±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8.59),(8.00±1.63),(38.00±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胰酶组细胞贴壁及伸展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稍迟0.5~1.0 h,此后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情况无明显差异,一般7 d左右接近融合,传代.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可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30 min内基本贴壁,并有少量细胞伸展,60 min后大部分细胞伸出短小伪足,胞质展开,折光率减低.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未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结论从对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角度来看,单纯胰酶消化与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后α6briCD71 dim,α6briCD71bri,α6dim这3种表皮细胞的检出率基本相似,两种消化方法可根据习惯选用.但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对细胞活力影响小,消化时机容易掌握,对细胞损伤相对小,适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单纯胰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两种不同的消化方式,观察表皮细胞表面抗原α6整合素和转铁蛋白受体CD71表达的变化,为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选择合适的消化方法。 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门诊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患者均知情同意,年龄14~22岁。每份标本均分为2份,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分为胰酶组、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10份/组。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撕除表皮角质层,以弯镊轻刮皮肤上皮面,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电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将皮条放入质量浓度为2.5g/L的中性蛋白酶中,4℃消化过夜。次日轻撕下皮肤表皮层,将其剪成1mm&;#215;1mm大小的碎块,以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酶消化5min,获得表皮基底层细胞。分别取两组细胞悬液300μL,加入碘化丙啶标记死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死亡细胞百分率,计算细胞活力。以荧光标记的毗整合素和CD71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表达。剩余细胞以表皮细胞培养液重悬,移入预先铺有100mg/L Ⅳ型胶原的培养瓶中,接种密度为5&;#215;10^4/cm^2,3d换液1次,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 结果:实验纳入包皮环切手术患者的皮肤标本10份,每份标本分别用胰酶、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进行消化,共20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活力的比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胰酶组[(86&;#177;1.81)%,(82&;#177;1.48)%,P〈0.01]。②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抗原的表达:胰酶组时α6^bimCD71^bim细胞占(8.00&;#177;1.69)%,α6^bimCD71^bim细胞占(36.00&;#177;18.03)%,α6^bim细胞占(40.00&;#177;10.08)%;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3种细胞所占比例依次为(30.00&;#177;8.59),(8.00&;#177;1.63),(38.00&;#177;8.72)%,两组各抗原的表达基本相似(P〉0.05)。③不同酶消化后两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胰酶组细胞贴壁及伸展较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稍迟0.5-1.0h,此后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情况无明显差异,一般7d左右接近融合,传代。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可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组细胞30min内基本贴壁,并有少量细胞伸展,60min后大部分细胞伸出短小伪足,胞质展开,折光率减低。培养第7天,表皮细胞体积小,核浆比例大,未见夹杂有成纤维细胞。 结论:从对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角度来看,单纯胰酶消化与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后α6^bimCD71^bim,α6^bimCD71^bim,α6^bim这3种表皮细胞的检出率基本相似,两种消化方法可根据习惯选用。但中性蛋白酶联合胰酶消化对细胞活力影响小,消化时机容易掌握,对细胞损伤相对小,适用于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分选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P物质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MC)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SP对分离的MC组织胺释放率的影响,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增生性瘢痕中MC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8.6±1.9)%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瘢痕(6.1±1.5)%及皮肤组织[(5.3±1.2)%,P<0.01]。(2)多数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呈活化状态。(3)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C的组织胺释放率随SP刺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递增,与非增生性瘢痕组及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明显提高增生性瘢痕中MC释放组织胺的水平而产生痒觉,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临床评价增殖性瘢痕的颜色需要定量测量.本实验主要研究增殖性瘢痕色度的测量方法,实现瘢痕颜色的定量测量,为临床诊治提供量化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以光电积分式测量原理设计的色彩分析仪对增殖性瘢痕患者19人,共65个测试点按不同部位分为四组进行色度测量,并与正常组对照.用CIE-XYZ色度标准表达测量值,配合色度图直接观察瘢痕的疗效.结果:增殖性瘢痕各部位组的色度坐标值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的测量方法是有效的,能准确、定量反映增殖性瘢痕颜色的变化.可用量化指标总结、分析、报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和粘连蛋白(FN)合成的影响,探讨TGF-β1与瘢痕细胞外基质(ECM)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VG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扫描和氯胺T法观察不同浓度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及FN合成的影响。结果:TGF-β1在浓度为10-50ng/ml下能刺激胶原蛋白和FN的合成,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当TGF-β1浓度为100ng/ml时,作用达饱和。结论:TGF-β1可能与瘢痕形成过程中ECM的过度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烧冲复合伤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烧冲复合伤的临床特点 ,以求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 38例复合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烧冲复合伤的特点是 :休克期过渡平稳病人液体复苏量为 2 .0~ 2 .5ml(TBSA %·kg) ,尿量为 80~ 10 0ml/h ;创面肿胀较严重 ,回收期较长 ,易出血和感染 ;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以肺、肾、心血管和胃肠道为主 ,14例出现 3个或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13例死亡。结论 :烧冲复合伤是以烧伤病理变化为主的复合伤 ,病情较单纯烧伤重 ,易损伤肺等含空腔的脏器 ,创面肿胀消退慢 ,常并发MOD ;休克期补液要及时、有效 ,创面外用SD -Ag制剂暴露或Betadine半暴露 ,持续热风治疗防治创面感染 ;深Ⅱ°或Ⅲ°创面在伤后 7d左右应行切 (削 )痂手术 ,以大张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严密覆盖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