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积雪草甙对烧伤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1  
目的 研究积雪草甙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对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作用,以探讨积雪草甙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研究用药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的变化,以^3H脯氨酸掺入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通过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观察积雪草甙在体局部注射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结果 积雪草甙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呈量效关系;在裸鼠体内局部注射积雪草甙可抑制瘢痕增生,而且大剂量使用未发现药物毒性作用。结论 积雪草甙治疗瘢痕增生的机理与其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人增生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MMPS/TIMPS)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收集烧伤后5~8个月经积雪草苷治疗和非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标本各9例。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中TGF-β1 mRNA、TGF-β2 mRNA、TGF-β3 mRNA及MMP1、MMP2、TIMP1、TIMP2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并利用图象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分析。结果TGF-β 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GF-β1 mRNA表达明显减少,胞质淡染,统计学上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GF-β1 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TGF-β1,mRNA在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增多,明显高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的TGF-β1 mRNA表达(P〈0.05)。MMPS/TIMPS在增生性瘢痕中也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质,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TIMP1。表达明显减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TIMP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MMP1、MM2,及TIMP2在上述两组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Ⅲ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经积雪草苷治疗的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排列整齐,含量较少,与非积雪草苷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Ⅲ型胶原在两组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雪草苷通过降低TGF-β1 mRNA表达和增加TGF-β3 mRNA的表达,引起TIMP1表达明显减少,从而MMP1/TIMP1相对比例增加,达到促进Ⅰ型胶原降解,减轻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Sma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TGF-β受体下游信号蛋白.积雪草苷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使瘢痕内的TGF-β表达减少.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作用及机制.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烧伤整形科. 对象实验于2002-04/2003-03在中山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取自因增生瘢痕住院进行整形手术的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35岁.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由本科实验室经原代培养后传代获得.干预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积雪草苷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加积雪草苷,观察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积雪草苷对磷酸化Smad2和Smad7的影响.②积雪草苷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磷酸化Smad2的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3,P=0.08),细胞中Smad7的含量实验组为(50.80±22.40)%,对照组(32 18±17.84)%,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24).结论积雪草苷抑制瘢痕可通过Smad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诱导肌动蛋白(α-actin)和粘连蛋白(FN)表达的作用,探讨TGF-β1与烧伤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在不同TGF-β1含量作用下,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表达的情况。结果:不同含量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α-actin和FN的作用不同,以10~50M/L的TGF-β1作用最有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GF-β1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α-actin和F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烧伤瘢痕挛缩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正常人皮肤中表皮干细胞的定位特征,探讨表皮干细胞与烧伤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在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身上获取正常皮肤组织共24例,用α2、β1整合素和K10角蛋白作为第一抗体标记表皮干细胞,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皮肤中的表皮干细胞的表达位置。结果:分化高的K10阳性细胞分布于除表皮基底层以外的所有基底上层包括角质层、透明层、颗粒细胞层和棘细胞层的细胞中,而阴性染色区域则集中于表皮基底层。说明表皮基底层细胞不表达K10角蛋白;而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基底膜上、邻接真皮的基底层,呈波浪状,起伏不平分布,同时在头皮的真皮网状层、毛囊末端底部及汗腺周围也发现有阳性细胞。而阴性染色细胞则位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细胞。结论:表皮基底层、毛囊及汗腺周围中存在的表皮干细胞可能与皮肤创伤的修复有关,不同创面中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这提示对残存的表皮干细胞的保护、激活、促进其增殖和分化是研究促进创面愈合的关键,从而可以部分阐明创伤愈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7.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近年来笔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在烧伤后6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雷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测定不同瘙痒程度的增生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的差异,评价组胺在人瘢痕瘙痒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瘢痕和正常皮肤标本取自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2002-09/2004-12收治的住院或门诊需手术切除瘢痕的89例患者.瘢痕瘙痒的程度可分为:0级:无瘙痒感;1级:瘙痒很轻,轻抓可缓解;2级:瘙痒令人烦恼,需较强烈的搔抓方可缓解,可以耐受;3级: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需长时间不断搔抓,无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表现为吵闹不安.用荧光法测定不同程度瘙痒的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组胺水平并分析其与瘢痕瘙痒的关系.结果:①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236.32&;#177;26.79),(225.68&;#177;25.53),(162.31&;#177;18.97)ng/g,P<0.01],但在增生性瘢痕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②2和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高于0级[0级:(173.57&;#177;19.85)ng/g,2级:(235.32&;#177;22.67)ng/g,3级:(246.73&;#177;27.98)ng/g,P<0.01],1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0级无显著性差异[1级:(182.38&;#177;20.23)ng/g,P>0.05],3级瘙痒瘢痕组织中组胺含量与2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瘢痕的瘙痒程度与组胺的含量呈正相关(r=0.912,P<0.01).结论:①增生和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组胺水平无明显差异.②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与瘙痒有关,组胺含量升高瘙痒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内黏膜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犬蒸汽吸入性损伤模型,共1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制取自体口腔黏膜片,移植于切除损伤黏膜后的气管内创面,对照组不作黏膜移植。术后2周、3周分别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6例移植黏膜均成活,未见感染、坏死或瘢痕形成;对照组术后2例创面感染,4例肉芽或瘢痕形成。术后24 h血白细胞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5±1.54、13.45±1.6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组织学显示,口腔黏膜移植于气管术后2周均可以成活并扩展,成活后仍表现为鳞状上皮,但结构有适应性变化。术后3周未观察到化生现象。结论局限于气管的吸入性损伤早期进行黏膜移植是可行的,有利于减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10.
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伤后24h取创面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一生物素标记法(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α2、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0(K10)作为一抗,观察不同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Ⅰ度烧伤创面组织中,K10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的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数量多。浅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残留的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主要是毛囊)中,数量较少。深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数量很少。Ⅲ度创面中,罕见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结论表皮干细胞在烧伤创面中的分布与烧伤深度有关,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