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7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6篇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探讨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中远期疗效以及术后憩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6年5月1日—2019年8月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的31例食管憩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观察术后Eckardt评分、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憩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1例均顺利完成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术后随访(30.6±11.1)个月(20~63个月)。31例术前Eckardt评分(8.2±2.4)分,术后1个月(1.4±0.7)分,术后6个月(1.4±1.1)分,术后12个月(1.3±1.1)分,术后24个月(1.3±0.9)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Eckardt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随访1、6、12、24个月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6.8%(30/31)、90.3%(28/31)、90.3%(28/31)和90.3%(28/31)。有3例复发,总复发率为9.7%(3/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P=0.038,OR=1.041,95%CI:1.002~1.080)和术前Eckardt评分(P=0.024,OR=2.299,95%CI:1.117~4.728)是影响术后憩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口内镜下食管憩室肌切开术治疗食管憩室的中远期疗效理想,但病程长、术前Eckardt评分高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总结4例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中密切监护患儿、及时识别并发症、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管路及饮食护理、出院宣教。4例患儿平均住院(14.25±9.14)d,留置胃管(13.75±4.79)d,留置空肠营养管(16.75±9.22)d,术后第2天均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泵奶喂养,术后完全经口喂养时间(18.75±9.22)d,随访3~8个月,喂养后未见呕吐,胃镜复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15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配合。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未出现穿孔,其余13例患者行环形肌及纵行肌切开后,出现纵隔胸腔少量积气及皮下气肿,均自行吸收。术后常规予以止血、抑酸及抗感染等治疗,1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技术。具有耗时短、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饮食指导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配合做出相应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初次治疗对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术后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行POEM治疗的AC患者,按研究设计完成各项检查、POEM治疗及随访观察,比较各型AC患者的POEM治疗成功率以及POEM治疗前后食管动力的改变。结果POEM术后6个月随访时,Ⅰ型AC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0%(13/13),Ⅱ型为95.5%(42/44),Ⅲ型为90.1%(10/11)。与术前比较,术后1~6个月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10.5(6.9,15.8)mmHg比24.6(18.3,35.1)mmHg,1 mmHg=0.133 kPa]、4 s整合松弛压[6.0(3.7,8.8)mmHg比21.8(15.3,28.0)mmHg]、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43.4(33.7,57.3)mmHg比45.3(33.2,71.1)mmHg]、上食管括约肌残余压[1.5(0.0,4.6)mmHg比3.9(1.1,6.9)mmHg]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6个月,食管腔扩张的最宽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3.0±0.7)cm比(3.9±1.1)cm,P<0.001],总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1(0,2)分比6(5,8)分,P<0.001]。POEM术后,Ⅰ型AC患者食管体部均未出现蠕动恢复,Ⅱ型AC患者中有4例(9.1%,4/44)较术前恢复弱蠕动或期前收缩,Ⅲ型AC患者中10例(90.9%,10/11)较术前出现正常蠕动波、期前收缩或弱蠕动的比例增加。结论POEM术后不仅食管胃交界部流出道梗阻得到改善,而且食管体部动力也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部分患者体部动力有一定恢复;但是这种变化在3个AC亚型表现不同,Ⅲ型最明显,其次是Ⅱ型,Ⅰ型则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建立食管下括约肌全肌层标本取材的方法。 方法 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AC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和POEM组。评估2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Eckardt评分、反流症状评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食管排空参数;比较2组术中获取组织标本的大小、质量和显微结构。 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患者,其中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16例、POEM组41例。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长[(87.81±13.03)min比(82.20±18.10)min,t=1.302,P=0.201]和术中出血量[(6.75±1.44)mL比7.00(2.00)mL,U=-0.903,P=0.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2组患者Eckardt评分[0.00(1.00)分比0.00(1.00)分,U=-0.156,P=0.876;0.00(1.00)分比0.00(1.00)分,U=-0.337,P=0.736]、反流症状评分[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0.00(0.00)分比0.00(0.00)分,U=-0.207,P=0.836]、食管下括约肌压力[(16.00±7.00)mmHg比(13.76±6.21)mmHg,t=1.183,P=0.242;(15.06±4.14)mmHg比11.00(7.00) mmHg,U=-1.852,P=0.064](1 mmHg=0.133 kPa)、4 s完整松弛压[(6.57±2.69)mmHg比(6.82±2.22)mmHg,t=-0.364,P=0.717;(5.96±1.84)mmHg比(6.46±1.43)mmHg,t=-1.095,P=0.278]及食管排空检查5 min钡剂高度[(2.16±0.91) cm比(2.13±0.87) cm,t=0.127,P=0.899;(2.22±0.51) cm比(2.10±0.87) cm,t=0.657,P=0.514]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同组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短期随访期间2组分别有1例和2例患者诉偶尔出现反流症状,无需药物干预。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患者术中获取的标本体积大于POEM组术中活检获取的标本[(1.32±0.55) cm×(0.58±0.17) cm×(0.18±0.02) cm比(0.28±0.05) cm×(0.13±0.03) cm×(0.10±0.03) cm,t=5.244,P<0.001],标本质量也较POEM组更重[(0.22±0.09)g比(0.03±0.01)g,t=7.192,P<0.001],且前者可于显微镜下完整观察到环行肌、肌间神经丛和纵行肌结构,而后者仅可观察到环形肌。 结论 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AC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与POEM术式相当,并为AC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标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imer纤维在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方法收集107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的AC患者的病例资料,重新筛查每例患者的POEM手术视频,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段、AC内镜下Ling分型及Laimer纤维所在部位分类统计Laimer纤维发现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44例存在Laimer纤维,发现率为41.12%(44/10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AC患者中发现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ngIIb型发现率最高(46.15%,12/26),其次为I型(45.83%,22/48),Ⅲ型无发现,Ling各型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2,P=0.564);Laimer纤维均位于食管下段括约肌中,食管右侧壁发现率最高(36.45%,39/107),其次为食管左侧壁(3.74%,4/107),食管前壁无发现,食管各部位发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468,P=0.000),但是食管不同部位黏膜隧道开口者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055,P=0.070)。结论Laimer纤维较为普遍存在于AC患者食管下段括约肌中,且多见于食管右侧壁,但与AC的发病关系以及对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12月间成功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术后内镜复查资料.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6~58岁,平均38.5岁.术后常规使用抑酸药,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统计钛夹脱落情况及食管隧道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共用232个钛夹,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钛夹脱落率分别为16.8%(39/232)、41.4%(96/232)、65.1%(151/232)及83.2%(193/232).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愈合率分别为20.0%(6/30)、86.7%(26/30)、96.7%(29/30)及100%.结论 POEM术后2周至1个月后食管切口大部分愈合,钛夹完全脱落则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与全层肌切开术及切开长度≤5 cm与切开长度>5 c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并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行环形肌切开为环形肌切开组,32例患者行全层切开为全层切开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短切组,28例患者切开长度>5 cm为长切组.分别比较4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术前、术后食管最大直径变化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食管最大直径、术前Eckardt评分、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形肌切开、全层切开、长切、短切4组术前Eckardt评分分别与术后1、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层切开组与环形肌切开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50±1.07)vs(0.71±1.04)]、6个月[(0.53±1.10)vs(0.50±0.78)]、12个月[(0.37 ±0.75) vs(0.42±0.82)],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6.44 ±7.88)vs(24.00 ±5.82) mm]以及气体并发症[(5/24)vs(13/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切组与长切组相比,术后Eckardt评分1个月[(0.46±0.83)vs(0.71±1.42)]、6个月[(0.39 ±0.68) vs(0.64 ±1.19)]、12个月[(0.32±0.72)vs(0.46±0.84)],术后6个月食管最大直径[(24.81 ±7.87) vs(25.98 ±6.37)mm]以及气体并发症[(9/28)vs(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建议采用经口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且以切开长度≤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治疗无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经ERCP证实无胆总管结石和无肿瘤梗阻的急性胆管炎病人随机行EST(治疗组)30例,不加干预(对照组)31例。结果两组病人的发热时间有显著区别[(3.2± 2.2)d vs(4.3±2.1)d,P<0.001],住院时间也有显著的区别。全部病人的随访时间平均为(24.3 ±11.1)个月,共12例出现急性胆管炎复发,治疗组8例,对照组4例(P=0.17)。结论 EST可缩短无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管炎病人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但不能减少胆管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肛裂局部注射加扩肛是治疗肛裂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选用不同注射液对肛裂治疗的远期疗效、复发率有一定影响。为此,笔者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手术扩肛治疗肛裂54例,并与单用手术扩肛治疗的3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以大便时肛门疼痛、便血为主症,局部检查可见肛门一处肛管皮肤梭性溃疡,大便干燥时加重,反复发作。诊断标准按《中国肛肠病学》(黄乃健等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74)。8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40.5±24.5)岁;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