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4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165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68篇
妇产科学   248篇
基础医学   1188篇
口腔科学   309篇
临床医学   1479篇
内科学   1363篇
皮肤病学   206篇
神经病学   261篇
特种医学   3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1篇
外科学   820篇
综合类   4497篇
预防医学   2036篇
眼科学   76篇
药学   2623篇
中国医学   1840篇
肿瘤学   10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3908篇
  2013年   2655篇
  2012年   2070篇
  2011年   1748篇
  2010年   3204篇
  2009年   2871篇
  2008年   106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熊果酸改善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和机制。方法:KKAy小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组、非诺贝特组、熊果酸高剂量组和熊果酸低剂量组,每组7只,以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干预4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脂联素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2,IRS-2)及葡萄糖转运因子2(glucose transport factor-2,GLUT-2)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PEPCK、IRS-2及GLUT-2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α)和PPARγ的表达。结果:经药物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熊果酸高剂量组小鼠血清FFA、TNF-α含量明显降低,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4周后,高剂量熊果酸对PEPCK蛋白及其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低剂量熊果酸能抑制PEPCKmRNA的表达,并可诱导IRS-2磷酸化(P〈0.05);高、低剂量熊果酸均可增强KKAy小鼠肝脏中PPARα的表达(P〈0.01)。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提高肝脏组织PPARα的蛋白表达,调节下游信号转导通路PEPCK转录和诱导IRS-2的磷酸化,影响细胞因子FFA、TNF-α和脂联素的水平,从而改善KKAy小鼠的肝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比较2010年广州市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和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广州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病人的咽拭子标本,用H1N1流感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扩增分离到的H1N1病毒HA片段,测序后与2009年的H1N1毒株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抗原位点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26份标本,甲型流感阳性211份,其中H1N1流感4株,与2009年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相比,有12个氨基酸碱基位点发生了有意义突变,其中6个位点位于抗原位点上;4株毒株HA基因145位氨基酸都发生了变异;其中2株毒株在第180位氨基酸位点的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进化分析表明4株毒株与2009年中国大陆分离的8株毒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毒株与2009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异。HA基因145位和180位氨基酸位点变异对H1N1毒株抗原变异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离的A/Guangdong/ZS03/2010(H1N1)和A/Guangdong/ZS01/2010(H1N1)毒株可能已经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相似文献   
993.
香港地区1022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香港地区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分析香港地区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体质类型的特征。结论针对香港地区一般人群,填写"中医体质调查表"收集数据,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利用χ2检验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香港地区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46.77%、8种偏颇体质占55.24%;8种偏颇体制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9.88%)、气虚质(9.59%)及湿热质(8.22%);不同的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香港地区一般人群中约1/2人群为平和体质,约1/2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较多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的体质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华支睾吸虫LAP2全长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为进一步研究LAP2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华支睾吸虫LAP2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和免疫学功能特征。针对LAP2的EST序列的编码区设计引物,从华支睾吸虫囊蚴cDNA质粒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经PCR、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的阳性克隆诱导目的蛋白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免疫印迹鉴定及组化定位。结果华支睾吸虫LAP2基因全长为1761bp,其编码序列长度为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是59696.5Da,与人的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26.7%,一致性仅为15.4%。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可被高效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能被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血清识别,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定位于华支睾吸虫成虫的肠支及表膜。结论华支睾吸虫LAP2在大肠杆菌中呈高效的可溶性表达,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可能为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组份之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广州40株稻叶型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和PFGE特征,探讨菌株的同源性和广州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的特点。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稻叶型菌株的4种毒力基因,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I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使用BioNumerics Version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对菌株进行聚类和同源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水型稻叶霍乱疫情相关菌株为genotypeA型菌,而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稻叶型霍乱弧菌为genotypeB型和C型菌。40株霍乱菌株分布于18种pulsotype,水型霍乱疫情相关菌株的pulsotype极为相近(相似性系数98%以上),而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呈现明显的pulsotype多样性。结论是否携带ctxA基因是稻叶型霍乱弧菌人源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的主要区别之一,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与人源分离株的同源性较低,但仍需加强对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和溯源追踪。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抗-HCVELISAS/CO比值与抗-HCV免疫印迹法(RIBA)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进口和国产试剂同时筛查3450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结果有反应性标本用RIBA确证试剂进行确证,分析两种ELISA试剂有反应性S/CO阈值及其对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的预测率。结果 34504例标本中抗-HCV有反应性92例。国产试剂筛查出有反应性57例,经RIBA确证阳性30例,其中S/CO≥10.0的RIBA确证阳性率96.70%(29/30)明显高于S/CO〈10.0的3.70%(1/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001);进口试剂有反应性71例,经RIBA确证阳性31例,其中S/CO≥4.0的RIBA确证阳性率96.80%(30/31)明显高于S/CO〈4.0的2.50%(1/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6,P〈0.0001)。两种试剂同时有反应性标本36例,经RIBA确证阳性30例。结论抗-HCVELISA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S/CO比值可以预测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了解汕头市濠江区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年1-9月期间,开展3次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横断面调查,采用血凝抑制法检测居民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次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共检测480人,总阳性率为15%,各月份阳性率逐次下降(1月为20%、3月为15.2%、9月为9.4%);各年龄组人群中,6~岁组阳性率(30.2%)最高,16~岁组阳性率(15.1%)次之,0~岁组幼儿阳性率(8.3%)再次之,≥60岁老人组阳性率(6.3%)最低。结论濠江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较低,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完全建立,适当接种甲流疫苗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全区中小学中随机抽取14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一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探讨多变量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宝安区中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为30.4%,甲流疫苗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39.5%;未接种甲流疫苗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出现疫苗不良副反应,占38.7%;男性学生、年龄增加、近3年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的学生更倾向于接种疫苗。结论宝安区中小学生甲流疫苗的知晓率偏低,应加强对学生甲流和甲流疫苗的相关知识宣传,同时加强季节性流感知识的健康教育,疾控部门应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对公众传达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9.
Arsenic is associated with bladder cancer risk even at low exposure levels. Genetic variation in enzymes involved in xenobiotic and arsenic metabolism may modulate individual susceptibility to arsenic-related bladder cancer. Through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NH (832 cases and 1191 controls), we investigate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arsenic metabolic gene polymorphisms and arsenic exposure in relation to bladder cancer risk. Toenail arsenic concentrations were used to classify subjects into low and high exposure grou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in GSTP1, GSTO2, GSTZ1, AQP3, AS3MT and the deletion status of GSTM1 and GSTT1 were determined. We found evidence of genotype-arsenic interactions in the high exposure group; GSTP1 Ile105Val homozygous individuals had an odds ratio (OR) of 5.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20.2; P for interaction = 0.03] and AQP3 Phe130Phe carriers had an OR = 2.2 (95% CI: 0.8–6.1; P for interaction = 0.10). Bladder cancer risk overall was associated with GSTO2 Asn142Asp (homozygous; OR = 1.4; 95% CI: 1.0–1.9; P for trend = 0.06) and GSTZ1 Glu32Lys (homozygous; OR = 1.3; 95% CI: 0.9–1.8; P for trend = 0.06).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sceptibility to bladder cancer may relate to variation in genes involved in arsenic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and potential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requiring confirmation in other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共有711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发生不良反应的19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呕吐、胸闷等过敏反应,甚有1例过敏性休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较快,多在注射过程中出现,在15~64岁年龄层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应据此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