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350篇
  免费   13546篇
  国内免费   7095篇
耳鼻咽喉   3089篇
儿科学   8450篇
妇产科学   3024篇
基础医学   17648篇
口腔科学   4758篇
临床医学   30667篇
内科学   41687篇
皮肤病学   3075篇
神经病学   11523篇
特种医学   235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35265篇
综合类   24383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5976篇
眼科学   4620篇
药学   25144篇
  87篇
中国医学   4718篇
肿瘤学   12266篇
  2023年   2123篇
  2022年   4613篇
  2021年   10975篇
  2020年   5813篇
  2019年   11481篇
  2018年   6158篇
  2017年   5365篇
  2016年   7383篇
  2015年   10377篇
  2014年   19185篇
  2013年   16522篇
  2012年   20339篇
  2011年   17669篇
  2010年   16110篇
  2009年   15656篇
  2008年   14453篇
  2007年   14511篇
  2006年   12484篇
  2005年   8596篇
  2004年   5016篇
  2003年   4245篇
  2002年   3413篇
  2001年   2808篇
  2000年   2401篇
  1999年   1565篇
  1998年   1972篇
  1997年   1777篇
  1996年   1469篇
  1995年   1526篇
  1994年   1441篇
  1993年   1106篇
  1992年   1278篇
  1991年   1125篇
  1990年   1156篇
  1989年   1121篇
  1988年   1048篇
  1987年   919篇
  1986年   740篇
  1985年   1667篇
  1984年   1826篇
  1983年   1312篇
  1982年   1408篇
  1981年   1372篇
  1980年   1201篇
  1979年   1030篇
  1978年   791篇
  1977年   795篇
  1976年   679篇
  1974年   457篇
  1973年   4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991.
青年细支气管肺泡癌X线平片及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年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胸片与CT表现特征性和病理学发生基础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诊断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4例。经纤支镜,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胸片及CT表现以及转移灶的特征表现,探讨各型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根据大体病理及相对影像上病变形态和分布特点,可将细支气管肺泡癌分为孤立结节型5例占21%,多发结节型11例占46%,弥漫型8例占33%。其中孤立结节型相对特异型征象较多,如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多发结节型;胸片表现为两肺中下叶棉球样征象,但CT显示为两肺弥漫多发结节状,碎路石征象,常伴有胸膜牵拉等征象;弥漫粟粒型:两肺中下叶呈粟粒样改变,部分病例有融合,实变现象,临床上易误诊为粟粒型肺结核,转移瘤或肺炎等疾病。另外,细支气管肺泡癌骨骼转移灶呈浸润性破坏,分布较广,以肋骨和锁骨侵犯为多见。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对各型的征象表现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结合临床特点,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92.
计算机自动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脑容积随年龄及性别的变化规律,提出计算机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客观标准。方法利用最新提出的脑容积计算机自动定量算法,测量了脑萎缩组487例(男,310例,女,177例)和正常组1901例(男,993例,女,908例)的颅腔容积、脑容积和脑实质分数(BPF),并通过多项式曲线拟合技术,研究正常人BPF随年龄变化的函数关系。结果正常组颅腔容积为(1271322±128699)mm3,脑容积为(1211725±122077)mm3,BPF为(95.3471±2.3453)%;脑萎缩组颅腔容积为(1276900±125180)mm3,脑容积为(1203400±117760)mm3,BPF为(91.8115±2.3035)%。两组之间的颅腔容积和脑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F定量与年龄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x)=-0.0008x2+0.0193x+96.9999能够较为准确表达正常人BPF随年龄变化的函数关系,其95%可信区间下限为y=-0.0008x2+0.0184x+95.1090。结论BPF与年龄之间函数关系的95%可信区间下限,可作为计算机自动定量诊断脑萎缩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影响胸部钝伤住院患者治疗方式的因素,对胸部X线片判读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改进处置胸部钝伤患者的依据及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2006年因胸部钝伤或其外伤合并胸部钝伤,经急诊评估损伤严重指数(ISS)≤15,且对胸部钝伤暂采保守疗法的住院患者共96例(男76例,女20例)。对患者年龄、既往史、ISS、胸部X线片判渎等对治疗方式的影响与关系分为因病情需要改采用手术治疗组和继续采用保守治疗组来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ISS的统计上无差别。影响患者住院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因素有年龄〉65岁(OR,3.14;95%CI,1.21~8.12;P〈0.05);过去有心肺疾病病史(OR,2.85,95%CI,1.24~6.52,P〈0.05);第一次的胸部X线片判读有血胸(OR,3.97;95%CI,1.43~10.98;P=0.015)。结论 年龄〉65岁,有心肺病史、第一次的胸部X线片判读有血胸是胸部钝伤患者在住院后改采用手术治疗的危险因子。有必要住院后追踪胸部X线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外显子26(exon26)的基因型与术后他克莫司(FK506)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106例肾移植术后常规使用FK506患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患者MDR1 exon26基因分型的方法为:提取患者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DR1基因,检测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多态性(RFLP)。根据MDR1 exon26基因分型将患者分为CC、CT和TT 3组。检测各组患者肾移植后第3、6和12个月的FK506血药浓度,比较各组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μg·L-1/mg·kg-1·d-1)的比值及术后1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受者经MDR1 exon26基因分型示:CC型32例(30.2%),TT型30例(28.3%),CT型44例(41.5%)。CC型患者FK506血药浓度/FK506用量的比值明显低于CT型和TT型(P<0.01),而CT型患者又低于TT型(P<0.05)。CC型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型(P<0.05),CT与T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R1 exon26 CC型的患者与CT或TT型比较,需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才能取得与CT或TT型相似的血药浓度。因此,了解患者的MDR1 exon26基因型有利于指导患者肾移植术后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995.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上胸椎与其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探讨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经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模拟上胸椎前路手术,部分劈开胸骨,并分别经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椎体,比较不同的血管、神经间隙入路的暴露范围及其优缺点.观察上胸椎毗邻的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走行及其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结果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头臂干与右头臂静脉、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9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而头臂干内侧间隙入路(气管食道鞘与头臂干、左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只有45%可显露达T3椎体以下.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只能在直视下显露T4,并且视野狭小.右喉返神经在T1,2水平从迷走神经发出,绕过锁骨下动脉斜行走向内上,在T1椎体上缘水平附近走向气管食道沟.胸导管75%在T1椎体到T1-2椎间盘水平入左侧静脉角,约50%最高点达T1水平.左头臂静脉55%平T3椎体水平从上腔静脉发出.主动脉弓主干约80%在T3-4椎间盘水平横过椎体.结论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可以很容易地显露T3和T4椎体;头臂干外侧间隙与头臂干内侧间隙相比,可多显露0.5~1个椎体.但由于迷走神经穿过此间隙并在此发出心支,所以应注意保护迷走神经.在右侧施行T1,2水平手术时易损伤右喉返神经.在采用左侧入路时应注意胸导管的走行,避免损伤胸导管.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1.5TGE Signa Twin speed 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内各进行1次DWI,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分别为(1.376±0.012)×10-3mm2/s、(1.598±0.012)×10-3mm2/s、(1.723±0.012)×10-3mm2/s、(1.684±0.012)×10-3mm2/s。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较术后36~48h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38d的ADC值较术后7~10d组明显降低(P<0.05)。将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的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对比见术后30~38d ADC值下降的肝癌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利用MR DWI技术对肝癌组织的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997.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disease in older adults. The basic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of osteoporosis is the decreas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1].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isk of fractures would rise as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decreased, and the me…  相似文献   
998.
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性损伤风险、临床特征以及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病历资料。均经单侧半椎板切除肿瘤。采用统计学分析,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年出血率等方面与同期颅内(145例)、脑干(61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比较。术前Frankel分级D级8例,C级2例,A级1例。结果本组女性7例,男性4例.女性与男性之比高于颅内(80:65)和脑干(33:28)海绵状血管瘤;年出血率为2.8%/病人,稍低于颅内(3.3%)和脑干(3.1%)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均获全切:术后随访期内8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Frankel分级D级升到E级6例,C级升到D级2例).3例临床症状无变化。结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应全切以防复发和再出血;选择微侵袭的半椎板入路,以及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是取得满意结果、预防附加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9.
皮质发育不良导致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理表现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6例手术切除癫癎灶后,病理证实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癫癎病例的影像学和脑电图表现以及手术疗效等资料,分析此类癫癎的临床特征。结果在46例中,癫癎灶的病理类型为轻度皮质发育不良10例、Ⅰ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25例、Ⅱ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5例、伴有胚胎发育障碍性神经上皮瘤和神经节胶质瘤的分别为4例和2例。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可以发现局灶性皮质异常的12例(26.1%),海马硬化10例(21.7%),未见明显异常的24例(52.2%)。在发作间期,60.9%的病例为区域性的癎性放电,45.7%的病例表现出节律性癎样电活动。手术切除癫癎灶后,69.6%的病例发作消失。结论皮质发育不良约占MRI阴性表现的难治性癫癎病例的50%,以Ⅰ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最为常见,发作间期脑电图常常显示节律性癎样电活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