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颈椎结核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本组8例颈椎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最小5个月,最大3岁,平均年龄1岁7个月。1例为枢椎结核,7例为下颈椎结核。术前检查病变累及2个椎体者3例。神经功能:Frankel C级2例,D级2例,E级4例。术前颈椎平均后凸角为18°。术前三联抗痨治疗至少3周,采用前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融合术;一年半以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40~90min,出血量为30~12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所有结核病灶均骨性融合,无局部病灶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无排斥反应。神经功能:2例Frankel C级,2例D级,末次随访时均为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可实现治愈结核、维持颈椎稳定性及恢复神经功能,是治疗婴幼儿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植骨方式中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髂骨还是术中切除的自体棘突及椎板,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融合率以及植骨后症状改善情况。 设计:对比观察。 对象:纳入接受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92例,滑脱按 Meyerding分类,其中Ⅰ度滑脱50例,Ⅱ度滑脱40例,Ⅲ度1例,Ⅳ度1例。L3滑脱1例,L4滑脱58例,L5滑脱33例。 方法:对9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提拉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提拉复位后,进行植骨融合,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和材料分为4组,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27例,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23例。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植骨后6个月随访,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及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P < 0.05)。植骨后9,12个月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骨后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后路椎体间或者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直接用咬除的自体椎板、棘突骨质和取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均是有效的植骨方法。同样的植骨方法中取髂骨植骨比直接用咬除的椎板、棘突骨质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而应用同样的植骨材料椎体间植骨比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用丁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7具尸体标本,测量第三、四腰横动脉的距离,第四腰横动脉全骶正中动脉的距离.选择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9.6岁;骨盆肿瘤5例,骶尾部肿瘤7例,股骨近端骨肉瘤行半骨盆离断2例.测定手术前、后小同时间点静脉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记录阻断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症状及体征.结果 第三、四腰横动脉的半均距离为(2.18±0.48)cm,第四腰横动脉到骶正中动脉的距离为(1.09±0.62)cm.患者单次阻断时间最短52 min,最长84 min,平均(68.16±16.23)min.患者术中总出血最为1000~4000ml,平均2600ml.再灌注后0.5 h和2 h与缺血期比较,血中T-SOD活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再灌注后2 h降低最明显.解除阻断后双下肢皮温偏低、皮肤苍白,约6~8 h后缓解,下肢轻度肿胀,感觉、运动正常.结论 第三、四腰横动脉间隙为最佳阻断部位.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可明显减少骨盆、骶骨手术中出血量,阻断后形成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1997年6月至2008年7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5例47髋行半髋关节表面置换,男25例,女20例;年龄29—49岁,平均36.6岁。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病因、Ficat分期、髋部手术史、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等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Harris髋关节评分作为因变量,分为优、较好、良、差4类,其中前2类视为功能恢复满意。结果45例患者随访1—11年,平均8.6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5例,较好20例,良8例,差2例,满意率为77.8%。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开始锻炼时间4个因素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发现此4个因素是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体重指数、Ficat分期、股骨假体柄干角、术后锻炼时间可明显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上颈椎常见的疾患如:畸形、肿瘤、结核、外伤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后正中入路应用较为广泛,但某些源于前侧方的致压物,后正中入路路难以显露,因此前方入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追述上颈椎前方各种手术入路的提出、发展及各种改良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1~2009.5)、EMbase(2000.1~2009.5)、OVID(2000.1~2009.5)、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2009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1~2009.5)、CNKI(2000.1~2009.5),手工检索《中华外科杂志》等6种相关杂志,纳入TDR和ACDF比较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包括1?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DR与ACDF两组术后颈痛评分[MD=–0.90,95%CI(–1.18,–0.62)]、术后上肢痛评分[MD=–0.70,95%CI(–0.86,–0.54)]、术后神经功能满意率[RR=1.06,95%CI(1.02,1.11),P=0.003]、再次手术发生率[RR=0.30,95%CI(0.17,0.53),P〈0.000?1]和总体治愈率[RR=1.13,95%CI(1.06,1.22),P=0.000?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WMD=1.53,95%CI(–0.55,3.61),P=0.15]、术后影像学满意率[RR=0.96,95%CI(0.92,1.01),P=0.1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79,95%CI(0.49,1.28),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DR能缓解颈及上肢痛、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再次手术率,提高单节段颈椎病的总体治愈率,但在颈部功能改善、术后影像学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等方面,TDR和ACDF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有较高的假体松动率,大大地影响了假体的远期疗效。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能否依靠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作用减少假体松动率的发生?目的:观察无柄解剖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年轻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效果,并以5年随访客观数据评价。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对象:选择2001-01/05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15例髋关节疾患患者(17髋),男8例,女7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1~49岁,平均(37.8±9.8)岁。手术适应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髋)、创伤性关节炎(4髋)、骨性关节炎(3髋)、发育不良引起的骨性关节炎(3髋)。所有患者术前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新型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为钻铬钥合金铸件,由上海复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国药管械(试)字2002第3040397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460799号。方法:对15例(17髋)髋关节疾患患者进行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后第1年间隔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共5年,随访包括功能评价及X线评价。①功能评价:采用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总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可,差<40分;记录疼痛缓解情况、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等。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②X射线评价: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骨盆平片,记录按Busse分类的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按Ficat分类的术前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假体的插入角度以及对侧的颈干角、按Buergi分类的X线透亮带、按Brooker分类的异位骨化分级。③对术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必要时给予翻修手术。主要观察指标:5年随访患者相关情况分析:①假体的插入角度、对侧的颈干角。②X线透亮带及异位骨化分级结果。③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④翻修手术情况、不良事件及并发症。⑤术后综合功能效果:疼痛缓解情况(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侧卧于手术侧的能力、附加手术、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髋关节的脱位情况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结果:纳入15例患者,1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失访,14例均获得5年随访。①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术后随访第5年,13例(15髋)患者髋关节仍在原位,其中11例患者(84.6%,11/13)疼痛减轻或消失,12例(92.3%,12/13)患者愿意再次手术,10例(76.9%,10/13)患者可以侧卧于手术侧;Harris平均分为(72±19.6)分,不同的疾病之间的Harris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2.6±2.2)分,不同的疾病组之间的髋关节疼痛没有明显差别(P>0.05);9例(69.2%,9/13)不需要疼痛治疗,2例(15.4%,2/13)偶尔需要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止痛,2例(15.4%,2/13)长期需要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止痛。②患者X射线评价结果:术前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情况:1髋有1度的退行性改变,3髋有2度的退行性改变,6髋有3度的退行性改变。术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级情况:7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4个处于3期,3个处于4期。术后随访第5年,1例患者有X射线透亮区,由于透亮区范围较小,进展不迅速,临床症状不严重,没有进行翻修;术后6个月非手术侧的颈干角是(135.2±6.8)°,手术侧的插入角是(132.2±6.5)°。1例患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进行了内翻去旋转截骨本次手术后的插入角是120°。假体插入角在125°-140°之间的患者髋关节疼痛较其他患者减轻。异位骨化分级情况是:3髋有异位骨化,其中1髋有1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2度的异位骨化,1髋有3度的异位骨化。③翻修手术情况:1例(5.9%,1/17)患者因术后的疼痛没有缓解而进行了翻修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发现股骨近断骨质保存完好,翻修时使用有柄的假体比较容易。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④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有1例患者(5.9%,1/17)出现了髋关节脱位,其他并发症有大转子滑囊炎1例、伤口瘘管1例、血肿1例。结论:①无柄解剖人工全髋关节提供了股骨假体的生物固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假体和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②由于近段股骨干未受干扰,方便了翻修手术。③年轻患者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该部位一直被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又较为常见,常导致上颈髓受压,常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稳定寰枢椎。随着各种前路新术式的诞生及内固定技术的改进,临床手术方法亦不断更新,以下就近年来寰枢椎前路手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进展做一些回顾。  相似文献   
10.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  Cui  Q  Wang  G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216-219,F0003
背景:对于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的患者,单纯股骨头表面置换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股骨假体位置、下沉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但假体位置、下沉对半髋表面置换术疗效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钻铬合金半髋表面置换对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髋臼基本完好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疗效与股骨假体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评估计算机辅助X射平片分析对假体失败的预测价值.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 对象:选择1997—06/2002—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中晚期(Ficat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半髋表面置换患者41例(48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49岁,平均(37±9)岁,其中男30例.女11例:其中FloatⅢ期35髋.FicatⅣ期13髋.髋臼均相对正常。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每一项记分为1~10分.10分为最佳。优.35~40分.好29~34分,一般22-28分.差〈22分。术后评分为随访时评分平均值。②运用计算机辅助的EBRA—FCA法,在术后骨盆的X射线平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并对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下沉的关系进行分析。③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8年。④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在对临床结果的析因分析(post hoc analysis)基础上,比值比(odds ratio)分析用来确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