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0篇
  免费   2206篇
  国内免费   455篇
耳鼻咽喉   196篇
儿科学   370篇
妇产科学   216篇
基础医学   2258篇
口腔科学   445篇
临床医学   2762篇
内科学   2735篇
皮肤病学   155篇
神经病学   1771篇
特种医学   14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832篇
综合类   250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171篇
眼科学   432篇
药学   2444篇
  34篇
中国医学   1009篇
肿瘤学   96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964篇
  2020年   946篇
  2019年   892篇
  2018年   934篇
  2017年   913篇
  2016年   774篇
  2015年   841篇
  2014年   1509篇
  2013年   1475篇
  2012年   1275篇
  2011年   1367篇
  2010年   1169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954篇
  2007年   950篇
  2006年   915篇
  2005年   688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43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112篇
  1983年   99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95篇
  1980年   77篇
  1979年   48篇
  1978年   34篇
  1977年   31篇
  1976年   34篇
  1973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联合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片治疗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7年3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中期妊娠引产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依沙吖啶组(A组,44例)、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组(B组,41例)和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组(C组,47例)。A组腹部注射位点采用腰穿针行羊膜腔穿刺,注入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100 mg。B组口服米非司酮片,50 mg/次,2次/d,连续3 d,第4天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 mg。C组口服米非司酮片100 mg/次,1 h后采用腰穿针行羊膜腔穿刺,注入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100 mg,12 h后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 mg。观察各组患者的引产效果,比较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3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清宫率分别为36.36%、29.27%、12.77%,C组清宫率明显低于A、B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用药至宫缩时间、引产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后出血天数、胎盘残留率显著低于A、B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级疼痛程度明显高于A、B组,3、4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A、B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复潮时间、经期持续时间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联合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片治疗中期妊娠引产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清宫率和胎盘残留率,缩短用药至宫缩时间、引产时间,减少出现量和出血天数,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2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鹿瓜多肽,24 mg加入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接骨七厘片,5片/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四肢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0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胫骨干、尺桡骨、股骨干、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和SF-36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骨七厘片联合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比低位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42.2±6.7)min、(3.2±0.5)d、(3.4±0.7)cm,均短于对照组的(60.1±4.7)min、(5.9±1.9)d、(5.7±1.3)cm,术中出血量(8.1±2.3)ml少于对照组的(36.2±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相比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安全性及美观度更高,相比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对于无手术禁忌的患者来说,可首选低位小切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94.
分析间接胆红素(I-Bil)、胱抑素C(Cys 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9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MODS组、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NMOD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将两组差异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ODS在胡蜂蜇伤患者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分析该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129例胡蜂蛰伤患者,其中MODS组44例,NMODS组85例。与NMODS组比较,MODS组WBC、GR、hsCRP、ALB、ALT、AST、I-Bil、Cys C、MPV、APTT、CK-MB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I-Bil(OR=1.196, P<0.001)、Cys C(OR=7.214,P=0.016)、APTT(OR=1.032,P=0.047)是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 的独立危险因素;I-Bil、Cystatin C、APTT水平联合对预测胡蜂蜇伤患者发生 MODS的ROC曲线下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AUC)为0.987(P<0.001),最佳截断值为63.31时敏感度为0.93,特异度为0.986。结论 I-Bil、Cys C、APTT水平是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研究济南地区6月龄内健康婴儿鼻咽部微生态菌群分布特征,为鼻咽部微生态研究提供样本库信息。 方法 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济南地区312例6月龄内健康婴儿鼻咽拭子,增菌后,分离培养获得纯菌株;利用MALDI-TOF MS技术鉴定分离株到种置信水平;312例婴儿分为月龄≤2组、3月龄组、4月龄组和5月龄组,组间比较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卡方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 结果 312例健康婴儿鼻咽拭子获得纯菌株741株,分属于25个属74种细菌。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31.6%)、棒杆菌属(30.8%)、链球菌属(18.9%)、莫拉菌属(8.6%)和狡诈球菌属(2.0%)。同时发现一些不常见菌种,例如缺陷乏氧菌、放射根瘤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男婴(40.5%)高于女婴(26.4%),接近棒杆菌女婴(42.4%)高于男婴(27.4%)。4个年龄组中,假白喉棒杆菌检出率依次升高(10.8%、17.7%、18.9%、46.7%);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依次升高(2.2%、2.3%、4.1%、20.0%)。 结论 济南地区健康6月龄内婴儿鼻咽部微生态菌群以优势菌为主呈现多样化,MALDI-TOF MS是鉴定常见和不常见微生物菌种的快速、高通量技术手段。本研究可为济南地区儿童鼻咽部微生态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样本库资料。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五医院行PD术的206例患者资料,比较VTE组及非VTE组患者在术前资料、手术因素、血常规、PLR方面的差异,绘制术前PLR预测术后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PLR临界值进一步将VTE组分为高PLR亚组和低PLR亚组,分析两亚组在VTE血栓形成部位、术后生存时间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PD术后发生VTE组(63例)和非VTE组(143例)在PLR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5.324,P<0.001)。PLR预测术后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 0.784~0.928),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5.0%,PLR临界值为244.54。高PLR亚组(n=30)术后双侧静脉血栓(BVT)12例、肺栓塞(PTE)13例,低PLR亚组(n=33)BVT 5例、PTE 6例,两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BVT:χ2=4.925,P=0.026;PTE:χ2=4.720,P=0.030)。高PLR亚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 10.238~11.762),低PLR亚组为12个月(95%CI 10.530~13.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结论 术前PLR是PD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值越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根据术前PLR值早期干预具有VTE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延长患者PD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与非WUS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以探索WU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病72?h内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非卒中入院、既往无卒中病史且性别、年龄(±5岁)匹配的患者为对照组。根据是否为WUS将AIS组分为WUS组和非WUS组。收集入组患者入院第2日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AIS组和对照组以及WUS组和非WUS组间的凝血功能差异。在AIS患者中,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凝血功能与WUS的相关性。 结果 AIS组和对照组各342例,AIS患者中WUS 67例(19.6%),非WUS 275例(80.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IS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3.2(20.7~26.3)s?vs.?24.0(21.6~26.8)s,P=0.019)和凝血酶时间[18.4(17.9~19.1)s?vs.?18.9(18.3~19.4)s,P<0.001]缩短,而D-二聚体[270.0(170.0~460.0)ng/mL?vs.?220.0(137.5~352.5)ng/mL,P<0.001]、纤维蛋白原[287.0(243.8~331.0)g/L?vs.?255.0(221.0~292.3)g/L,P<0.001]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1(0.6~1.6)μg/mL?vs.?0.7(0.4~1.1)μg/mL,P<0.001]水平升高。在AIS患者中,WUS组较非WUS组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NIHSS 3(2~6)分?vs.?2(1~4)分,P=0.005]、采血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更高(94.0%?vs.?84.0%,P=0.034),2组的发病到采血时间分布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1)。凝血功能方面,WUS组的APTT较非WUS组延长[24.8(21.5~27.5)s?vs.?22.9(20.5~25.9)s,P=0.004],其余凝血功能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延长与WUS独立相关(OR?2.082,95%CI?1.156~3.751,P=0.015)。 结论 WUS患者的APTT较非WUS患者延长,提示WUS患者可能具有更差的内源性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998.
BackgroundCanada's and Australia's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provide daily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PA), screen time (ST), and sleep for optimal health. Previ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eeting these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children without disabilities. Less is known about potenti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24-hour movement behaviors and the weight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meeting movement behavior recommendations (i.e. ≥ 60 min of Moderate-to-vigorous activity [MVPA] per day, ≤ 2 h of recreational ST per day, and 9–11 h of sleep for those aged 5–13 years [or 8–10 h for children aged 14–17 years]), and combinations of these recommend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ASD.MethodParticipants were 99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7–17 years old recruited from one Chinese special school. MVPA and nightly sleep duration were measured using 24-hour wrist-worn accelerometer. ST was reported by parents by using reliable and valid items derived from the 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Chinese version). A series of binary log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for analysis.ResultsOnly 16.2% met all the three movement behavior recommendations. The proportions of children with ASD who met the recommendation for PA, ST, and sleep were 32.3%, 52.5%, and 65.7%, respectively. The children with ASD who met the MVPA (OR = 0.37, 95% CI: 0.15–0.94), MVPA + Sleep (OR = 0.27, 95% CI: 0.09–0.81), and all three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OR = 0.14, 95% CI: 0.03–0.77),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odds ratios for overweight/obesity than those who did not meet the respective recommendations.ConclusionsMeeting the MVPA, MVPA + Sleep, and all three of the guideline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ratio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with ASD, and MVPA w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for weight control among this population. Therefore, meeting the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especially the MVPA guidel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can inform the design of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with ASD.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全身麻醉拔管后苏醒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转入麻醉后苏醒室观察的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常规单孔鼻导管吸氧3 L/min并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数值和波形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低氧血症发生情况、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暂停检出率、面罩加压给氧率和苏醒时间。结果 观察组低氧血症程度、面罩加压给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碳酸血症、呼吸暂停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麻醉后苏醒期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及时发现呼吸暂停、高碳酸血症等呼吸异常事件,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苏醒的安全性,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