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5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19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07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110篇
综合类   479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6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目的 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25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冠状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长点.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肿瘤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关系.1例肿瘤侵入海绵窦,11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主要分支.肿瘤附着点为前床突和(或)小翼的内侧.18例达Simpson Ⅰ、Ⅱ级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 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手术要点是尽早离断肿瘤基底并沿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向远分离切除包绕的肿瘤.由于多数存在肿瘤与血管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提倡在第1次手术中采用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2.
带血管蒂跗骨瓣移位术修复踝及足部骨病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治疗踝及足部骨质病损提供系列手术方式。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带血管蒂的骰骨瓣、内侧楔骨瓣、舟骨瓣和跟骨前外侧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及足骨质病损。临床应用55例。结果 术后经l—10年随访48例,平均为4年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上述4种跗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33.
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 探讨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上应用腓骨骨皮瓣、背阔肌皮瓣、股前内、外侧皮瓣和腹股沟皮瓣等12种外科皮瓣,对小腿创伤组织缺损进行修复99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0年,皮瓣质地良好,功能改善。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小腿创伤组织缺损,疗程短,疗效好。根据缺损的不同部位、范围以及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不同的显微外科皮瓣进行修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4.
脑胶质瘤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者长期生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1980年5月-1995年5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对收集的资料整理量化,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stepwise法)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生存的胶质瘤患者102例,长期存活率占随访病例的43.9%(102/232)。病理级别、年龄、KPS、肿瘤部位、复发、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程度和手后放疗与胶质瘤患者的长期存活显著相关,其中复发后再手术、切除程度和手术后放疗是提高患者长期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应尽量在显微镜下行胶质瘤全切除,术后及时放疗和化疗;肿瘤复发时如KPS大于70,特别是第一次手术病理级别低者,应予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5.
目的:介绍65例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患者65例,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性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全切53例,部分切除1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神经麻痹1例,面神经并动眼神经麻痹1例,三叉神经麻痹1例,舌咽神经麻痹1例,偏瘫5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正确的手术思路、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是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周围神经陈旧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需再次手术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3例周围神经损伤第一次手术效果差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获得随访30例,共41条神经,随访时间为9个月~6年,平均为27个月,优良率为73.2%。结论对周围神经损伤初次手术效果差的患者,应尽早再次手术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7.
经胼胝体穹隆间人路切除下丘脑内型错构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下丘脑内型错构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报告4例下丘脑内型错构瘤,采用右额后开颅经胼胝体-透明隔-穹隆间入路切除下丘脑内型错构瘤。结果4例均为儿童,男女为31,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错构瘤为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低钠血症1例,轻度尿崩1例,无其他合并症。随诊半年至1.5年,无任何癫痫发作。结论经胼胝体-透明膈-穹隆间入路是下丘脑内型错构瘤的最佳手术入路,错构瘤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即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8.
前臂桡侧复合血管网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报道前臂桡侧神经血管复合岛状皮瓣的解剖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手部创面及瘢痕挛缩以该皮瓣进行修复 2 2例 2 3处 ,切取皮瓣面积最大 13cm× 6cm ,最小 8cm× 4cm ,旋转点至皮瓣顶端最长 2 2cm ,旋转点设计在鼻烟窝或其近端 ,蒂部及皮瓣下筋膜中含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及桡动脉鼻烟窝上行支 ,含或不含前臂外侧皮神经。 结果 临床应用 2 2例 2 3块皮瓣 ,其中皮瓣全部成活 2 2块 ,部分坏死 1块。术后随访 1~ 3个月 ,成活的皮瓣质地优良 ,外观比较满意。 结论 前臂桡侧复合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切取面积大 ,旋转点更远 ,可达手部较远端创面 ,给手部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39.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0月对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突出的髓核及骨赘.全部操作均在显微镜(10x)放大监视下应用高速磨钻、显微器械、1mm枪式椎板咬骨钳及微型刮匙配合进行。充分减压后作自体髂骨移植及钛板固定。结果:术中失血量平均每节段为80ml,术后咽喉部牵拉反应较轻.无并发症,3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2例术后3个月开始改善,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经12~24个月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至13.4分,平均改善率为75.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结论:经颈前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组织分辨能力,操作精细.手术创伤小.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0.
Pulsed ultrasonic Doppler velocimetry (20 MHz) (PUDVM) has evolved considerably in the last 10 years.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has resulted in a computer-controlled vessel-scanning instrument whose backscattered frequency shift spectra are analyzed using fast Fourier transforms (FFT). Benchtop and theoretic studies indicate accurate (error less than 5%) velocity and volumetric flow rate measurements in vessels with a lumen diameter as small as 1.2 mm.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UDVM has provided transcutaneous measurements of blood flow variables in normal human digital arteries.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to arteries 1.0-1.5 mm has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hemodynamic effects of topical vasodilators, standard microarteriorrhaphy, variations in microvascular technique, interpositional grafts, and early wound repair. With improving computer capabilities and technical modifications, the PUDVM will b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ol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icro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