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23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2~1983年应用前臂桡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8例,均获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4~50岁;外伤6例,烧伤2例;早晚期各4例。手术再造拇指3例,修复手背部3例,修复手掌部1例,修复虎口1例,其中4例同时进行神经修复(1例为双侧),皮瓣为6×4~15×8厘米,全部成活,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2.
拇指旋转撕拉离断后,由于肌腱、血管神经从近端不同平面似鼠尾状抽出,伤情极为复杂,故以往不主张再植。近年来,我院采用邻指血管、神经、肌腱一期移位再植10例,均功能恢复良好。一、一般资料:年龄21~30岁,均因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为临床观察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3d、手术当天至术后12 d每日6:00、10:00、14:00、18:00、21:00、1:006个时间点的体温进行观察.[结果]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至术后7d的体温普遍高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两种类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8~12d的平均体温、每日体温无明显差异.[结论]医务人员对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要区别对待,做好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长骨大段骨纤维结构不良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1995年5月至2003年8月,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14~40岁(平均25.5岁).胫骨干2例,股骨干4例.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长度为15~22 cm.移植双腓骨段长度17~24 cm.均从双侧切取带腓血管的腓骨,在一端将腓血管吻合,使成一条腓血管相连的双段腓骨.将双段腓骨的前内侧骨膜从中央纵行切开并向两侧剥离至骨嵴.双段腓骨折叠,其前内侧面相对,两断端同定,将相对缘游离的骨膜纵行缝合,使其组合为一个骨膜包裹的粗骨.将与双段腓骨相连的腓血管襻在移植体一端制成"U"形,勿形成锐角.能保证血管供血不受影响.解剖出受区血管.将组合的腓骨插入骨折两断端间,如不稳定,加用钢丝或螺钉固定.精确无误地将腓血管与受区血管进行吻合,通过移植体骨膜出血情况判断血管吻合口情况.结果 随访6~10年,平均7.4年.1年后骨性愈合;5年后5例移植骨髓腔再通.移植的双腓骨未发生肿瘤,X线片显示为正常骨骼;1例股骨干于正常骨干远段复发,但移植骨部分未复发.骨移植体愈合好,无发生骨不连、骨感染等并发症.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正常,逐渐恢复日常活动与工作.结论 骨膜内组合双腓骨移植足修复下肢长骨大段缺损的良好方法 .  相似文献   
5.
战、创伤或烧伤致手部合并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深部重要组织裸露或缺损者并非少见,为保存或恢复手部与上肢功能,多在急诊修复。由于创面巨大,在修复时有一定的难度,现就我院治疗经验,结合文献报道,重点介绍其修复进展。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中手指固定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微手术因术野狭小、操作精细,故对术野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在手外科术中,由于前臂旋前、旋后肌、屈指肌的弹性收缩,致使手部体位不协调,术野不稳,术者操作极为不便。目前尚无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手外科医生的理想办法,术中多采用绷带牵拉、钳夹、助手手压等笨拙方法。我们设计一种专用于手外科显微手术的手指固定器,克服前臂的弹性旋转和手指的自然屈曲作用,把患者手部、手指固定于适于镜下操作的最佳体位,并保持稳定,且对患手不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7.
末节手指解剖研究及再植43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00个成人新鲜离体末节手指血管神经的解剖研究,采用吻合血管的末节断指再植430例503指,成活464指,成活率92.2%。根据再植时血管神经吻合平面,将末节再植分成Ⅴ°:Ⅰ°9指均成活;Ⅱ°7指均成活;Ⅲ°66指,成活63指,成活率95.5%;Ⅳ°124指,成活114指,成活率91.9%;Ⅴ°297指,成活268指,成活率90.2%。文中介绍了适应症选择,并对提高末节再植成活率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41侧成人尸体上观测了旋髂深血管的起始和外径。依据旋髂深血管的髂骨支和腹壁肌支的局部解剖学,设计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髂骨瓣和血管束联合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术式,并讨论了该术式的意义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9.
手部严重组织缺损急诊显微外科修复与一期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手部严重组织缺损急诊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在急诊时采用自行设计的皮瓣、组织瓣对拇指(或2~3指)合并虎口、手背、手掌大面积皮肤缺损采用第2(2~3)足趾携带踝前皮瓣、足背扩大皮瓣,行拇(2~3)指再造、虎口开大成形及手掌、手背或手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15例及第2足趾或拇甲瓣加组合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及同时修复虎口、手背、手掌或前臂皮肤缺损252例;手掌尺侧、手掌尺腕侧骨骼与肌肉缺损或合并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采用巨大胸脐皮瓣或携带腹直肌的胸脐皮瓣修复与重建372例;全手脱套伤皮肤缺损的修复采用吻合肩胛下血管的肩胛侧胸联合皮瓣,用侧胸皮瓣覆盖手背创面,肩胛部皮瓣覆盖手部掌侧创面,缝成袋状完全能包裹手部或手部合并前臂创面18例。[结果]本组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组织瓣有7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与重新吻合后均成活。术后伤口一期愈合619例,38例二期愈合。随访1—15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属优340例,良228例,可65例,差24例,优良率86.5%。[结论]手部严重组织缺损急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与一期功能重建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骨膜瓣与筋膜瓣联合包绕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用吻合血管的骨膜瓣包绕骨折端,骨膜瓣的外围再用吻合血管的筋膜瓣包起,临床应用63例。结果术后2个月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3.5~4.5个月骨折线消失,难治性骨折愈合。结论该方法对治疗难治性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