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4篇
  免费   721篇
  国内免费   194篇
耳鼻咽喉   151篇
儿科学   224篇
妇产科学   129篇
基础医学   1133篇
口腔科学   271篇
临床医学   1400篇
内科学   1468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854篇
特种医学   15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81篇
综合类   1703篇
预防医学   949篇
眼科学   156篇
药学   604篇
  2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6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463篇
  2021年   730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593篇
  2017年   595篇
  2016年   637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856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597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489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24篇
  197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AID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PM) inf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AIDS complicated with disseminated PM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and the symptoms, signs,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image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1) The diagnosis of PM infection in all the 12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peripheral blood culture. All the 12 cases (100%) had irregular fever (38-41℃) and enlarged lymph nodes, 8 cases (66%) had skin rashes; 8 cases (66%) had hepatomegaly; 9 cases (75%) had splenomegaly while 8 cases (66%) had anemia. (2) Imaging manifestation: Five cases manifested bilateral pulmonary disseminated miliary nodular shadows or lattice signs; 1 case showed enlarged hilar lymph node and 2 cases showed patchy shadow with pleuritis. One case presented sub-pleural curve line shadow at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right lower lung, and adhesion between the intestinal wall and intestinal mesentery in mass form in the abdomen by CT examination. Conclusi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IDS (CD4 T lymphocytes 〈50/μ L) with impaired immunity might be susceptible to complication of disseminated PM infection, which presents mainly damage of multiple organs and symptoms such as fever; enlargement of liver, spleen and lymph nodes, as well as specific skin maculopapular rashes. Imaging manifestations in the lungs were revealed as miliary nodular shadows and lattice-like shadows. Intensified abdominal CT might reveal presence of several enlarged postperitoneal lymph nodes and intestinal adhesion in shape of "cakes".  相似文献   
42.
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5例肺隔离症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进行分析,并对隔离的肺组织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 结果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囊状或团状高密度影及支气管扩张样改变,CT、MRI可发现部分异常供血动脉,血管造影均能发现供血动脉,经异常供血动脉采用不锈钢圈栓塞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随访6个月~1年,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在影像诊断方面,X线平片难以确诊,CT、MRI可部分确诊,而DSA检查是肺隔离症诊断的金标准.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In1901,basedontheexperimentationwithbrittlewandstrokingcadaverskulls,LeFortfirstlyclassifiesmaxillofacialfracturesintothreetypes.Atpresent,theclassificationisstillusedtodistinguish clinicalmaxillofacialfracturesintheworld.1,2The diagnosisofLeForttypefracturereliesonthephysical andradiologicalexamination,butthephysicalfindings maynotalwaysbepresent.35Conventionalradiographs areroutinelyusedforLeForttypefracture,however,theoverlapofstructuremayimpairproper interpretationofimages.35Routinecomp…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5.
SARS家庭聚集型病例8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是由变异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烈性传染病,具有在家庭和医院内聚集发病的特点。其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随诊观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报告了分属3个家庭的8个病例发病早期(1周)影像学表现(包括胸部平片和CT)和部分临床表现资料,讨论并分析SARS早期影像学表现的若干特点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报告1例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X线、CT、MRI和DSA等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临床上极为罕见,大约占所有骨肿瘤的0.2%。X线平片检查见整个颅骨内蜂窝状改变,CT、MRI显示颅骨溶骨性病变或糜烂并向颅内外发展,DSA造影病变无染色,病理显示大小不等的异常血管,骨结构异常以及出血征象。外科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多发性颅骨血管瘤为颅骨内破坏性病变,涉及整个颅骨的多发性颅骨血管瘤,外科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7.
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的口服碘水造影及CT表现;透视下,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结果:6例口服碘水造影显示对比剂均经吻合口溢入胸腔;6例螺旋CT检查,其中5例显示吻合口与胸腔相通,1例瘘口小而未显示。全部病例顺利置入内支架,既完全封堵了瘘口,又解决了进食问题。结论:根据口服碘水造影和螺旋CT征象可以诊断食管胃吻合口-胸腔瘘,置入蘑菇状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明显,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8.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纵隔肠源性、神经肠源性囊肿及其并发畸形、感染及出血时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后纵隔,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较大时可占据一侧胸腔的大部分。并发感染时囊肿壁模糊,囊内密度增高;囊肿穿孔后可与支气管相通,引起吸入性肺炎及咯血。神经肠源性囊肿均存在脊椎畸形。25%病例同时存在腹部肠重复畸形。结论 小儿纵隔肠源性囊肿少见,除囊肿本身的特点以外,还须注意其他伴发征象,诊断应依靠临床和综合影像学分析。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完全失去肝动脉血液供应后,大鼠肝门部胆管周围血管丛(PBP)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门静脉、腔静脉和肝总动脉,不做切断;实验组结扎肝动脉,并切断肝十二指肠韧带除门静脉以外的其它组织,阻断其它侧支血管对肝门部胆管的血液供应。术后应用计算机对大鼠肝门部组织切片进行PBP三维可视化构建,并对PBP内层微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对胆管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分叉部位PBP平面结构显示胆管扩张,胆管壁明显增厚,壁内微血管尖细,排列紊乱,内层微血管密度减低;PBP立体构像显示空间结构紊乱,不规则,微血管细小,管壁不均匀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门部PBP内层微血管总数明显减少(P〈0.01),肝门部PBP内层微动脉数也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肝门部胆管壁呈慢性增生性炎症改变。结论 失去含氧量高的动脉血液供应时,PBP形态结构将会发生一系列改变,胆管壁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0.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对2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高分辨MRI 4种不同序列的影像(T1WI、T2WI、PDWI和3D TOF)与斑块标本病理进行逐层对照,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获得斑块28块,切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Ⅳ~Ⅴ型58段(24.37%)和Ⅵ型79段(33.19%)为主;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各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呈T1WI、PDWI和3D TOF序列的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不同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