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36篇
  免费   8624篇
  国内免费   1462篇
耳鼻咽喉   241篇
儿科学   1300篇
妇产科学   893篇
基础医学   3512篇
口腔科学   2807篇
临床医学   12674篇
内科学   6601篇
皮肤病学   893篇
神经病学   3023篇
特种医学   10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5690篇
综合类   11122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一般理论   26篇
预防医学   8181篇
眼科学   833篇
药学   7717篇
  532篇
中国医学   5437篇
肿瘤学   3215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1524篇
  2022年   1894篇
  2021年   3796篇
  2020年   4363篇
  2019年   3340篇
  2018年   3094篇
  2017年   3364篇
  2016年   3389篇
  2015年   2971篇
  2014年   4942篇
  2013年   5837篇
  2012年   4211篇
  2011年   4344篇
  2010年   3373篇
  2009年   3110篇
  2008年   3005篇
  2007年   3051篇
  2006年   2585篇
  2005年   2150篇
  2004年   1812篇
  2003年   1586篇
  2002年   1249篇
  2001年   1032篇
  2000年   873篇
  1999年   656篇
  1998年   556篇
  1997年   510篇
  1996年   410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99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62篇
  1988年   150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96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2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22篇
  1975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91.
 目的   评估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7例脊柱病变的病例资料,活检部位包括颈椎5例、胸椎50例,腰椎58例、骶椎14例,所有活检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通过后续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确定最终诊断,以此为标准评价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计算不同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    127例穿刺活检术活检成功率为99.21% (126/12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刺活检获得明确诊断119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63例),7例无法明确诊断或出现阴性结果。经随访和(或)手术病理证实,最终确诊127例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60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2.06%(116/126),恶性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 (56/60)和90.91% (6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3);穿刺活检术前单纯CT、MRI和核医学影像检查对脊柱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54%、68.48%和75.64%,均明显低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准确率高等特点,可弥补单纯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偏低的局限性,是确诊脊柱病变的良好活检方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993.
金实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中枢神经损害癫痫发作病理因素以风、痰、瘀、毒为主,常用经验方定痫汤加减;以发作性头痛为特点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配合经验方活血定痛汤加减;中枢神经损害症状不严重者,标本同治,以益肾化毒的狼疮方合定痫汤治疗。   相似文献   
994.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从脾肾、从肝肾、从肺论治肾病,常用治法有健脾温肾、扶正渗利、清肝解毒、养肝滋阴、平肝潜阳、疏肝活络、疏风宣肺、清热宣肺、清热利咽、和法缓治、活血化瘀、疏滞泄浊等法。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型三甲医院分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相关特点,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分院?成都上锦南府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共收治17104例患者,其中男性8667例(5067%),女性8437例(4933%),年龄4~100岁,平均(5237±1775)岁,以首页的主要诊断即第一诊断按照WHO 国际统一疾病分类法(ICD 10)并结合神经内科“Midnights”定性原则作为疾病分类标准,采用 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头晕和眩晕、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精神障碍、周围神经疾病所占比例依次为2045%、1176%、846%、743%、740%。2012年~2018年神经内科罕见病所占比例依次为505%、833%、966%、1028%、1079%、1126%、1144%。结论 大型三甲医院分院神经内科位列前五的病种为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头晕和眩晕、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精神障碍、周围神经疾病,罕见病所占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各级医院神经内科应加强卒中中心的发展及对罕见病的认识,推进双向转诊及分级诊疗,以使患者能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多发性硬化(MS)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MS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至2019年3月出院第一诊断MS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及成人组(≥14岁),从流行病学、症状学、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6例患者入组;男女比1∶1.67,发病年龄中位数26岁,复发缓解型占65.9%。首发症状肢体无力130例(43.9%)、感觉障碍118例(39.9%)、视力障碍55例(18.6%),成人与儿童组感觉障碍(114vs.4,Z=-2.155,P=0.031)与发作性症状(4vs.3,Z=-3.610,P=0.000)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症状方面,总复发次数712次,其中肢体无力380次(53.4%),感觉障碍265次(37.2%),视力障碍134次(18.8%),成人组与儿童组在运动、感觉、视力、其它眼部症状及发作性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脑脊液寡克隆带(OCB)阳性率45.5%,MOG抗体阳性率16.7%。MRI显示脑室旁T2病灶≥9患者57.4%,皮质与近皮质病灶28.1%,幕下病灶0.3%,视神经病灶6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既往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率79.7%),β干扰素(15.9%),硫唑嘌呤(13.9%);目前正在使用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15.5%),利妥昔单抗(9.1%),硫唑嘌呤(8.1%),特立氟胺(8.1%)。【结论】MS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等信息与亚洲既往文献报道相似。治疗方面,新型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使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流感染临床特点、易患因素、转归及耐药性,为合理控制及治疗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82例,对患儿的科室分布、感染类型、基础疾病、临床特征、抗生素耐药、治疗转归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82例中,①按科室分:来自新生儿科63例(34.62%)、骨科22例(12.09%)、PICU20例(10.99%)、血液肿瘤科15例(8.24%)、风湿免疫科15例(8.24%)、呼吸科13例(7.14%);②按感染来源:社区感染109例(59.89%)、医院获得性感染73例(40.11%);③有基础疾病者103例(56.59%);④首发症状中最常见的为发热148例(81.76%);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41例(77.47%);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100%,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严重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菌株;⑦转归:治愈及好转161例(88.46%),未愈及死亡21例(11.54%);⑧预后的不良因素为严重脓毒血症(χ2=68.633,P=0.000)及机械通气(χ2=67.467,P=0.000)。【结论】【结论】有基础疾病者、新生儿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易患因素,而严重脓毒血症及机械通气者预后差,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占很高比例,其中院内感染较社区获得感染比例更高,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调整治疗兼顾MRSA感染。  相似文献   
998.
代春萌  周润海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94-1997

目的:探讨军人发生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5-01-01/2018-12-31因眶壁骨折就诊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军人58例58眼, 术后随访6mo,统计人口学特征、致伤原因、骨折部位、手术前后视力、眼球运动、眼球突出度、手术相关情况等。

结果:眶壁骨折58例均为男性。年龄P50 为21岁,多发于20~29岁(78%)。45例(78%)在军事训练中致伤,拳击伤、外物撞击伤是主要致伤原因(74%)。单纯眶内壁、下壁以及二者联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形式(91%)。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变,通过术后CT与术后随访相关临床资料,未发现植入物移位、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33例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得到改善,7例患者颌面部知觉异常消失,3例眼球内陷得以矫正。

结论:年轻男性战士是军人眶壁骨折的主体人群,增强工作训练中的防护工作有重要意义,基层医院的基础诊治工作十分必要,手术修复治疗眶壁骨折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真菌 性角膜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 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412例(412眼)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体征、病原学诊断方式、 结果及治疗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 炎高发期,占全年患者总数的61.2%(252/412)。患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59.5%(245/412),植物性 外伤为首要病因者185例(44.9%),其次为非植物性外伤86例(20.9%)。男女比例为1.82∶1。年龄 14~81(45.6±14.3)岁,41~60岁患者占53.9%(222/41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8.8%(366/412),高 于氢氧化钾湿片法[77.2%(318/412)],2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14,P<0.001)。 前几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属167例(40.5%),链格孢菌属75例(18.2%),曲霉菌属62例(15.0%), 青霉菌属28例(6.9%)。真菌性角膜炎所致典型临床体征中以菌丝苔被最为常见(366例,88.8%), 其次为伪足(224例,54.4%)、前房积脓(111例,26.9%)。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及青 霉菌属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情分级和预后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0.676,P< 0.001; Hc=40.109,P<0.001),显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病情分级重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预后水平 也差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氢氧化钾湿片法和真菌 培养都是有效的诊断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引起的真 菌性角膜炎病情相对较重,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法布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α-半乳糖苷酶A(GAL)的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个法布里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高通量测序结果,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个家系的男性先证者均在青少年期发病,以四肢末端疼痛、少汗,听力异常起病;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眼科检查示角膜基质浅层轮辐状浑浊;肾脏穿刺病理示足细胞肿胀,泡沫样改变,或者局灶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改变;头颅MRI未见异常。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1的GLA基因存在IVS 6+3 AG剪接位点突变(半合子),突变遗传自母亲,其小姨亦存在同样突变,姐姐未见异常;功能研究显示,突变影响mRNA加工成熟,导致GLA基因内含子6未被去除。先证者2的GLA基因检测到c.58GA半合子突变,突变遗传自母亲,为已知的致病性改变。结论法布里病患者存在多器官异常,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基因检测有利于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