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但树突状细胞在体内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少,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是研究树突状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前提。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其形态和相关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雌性C57BL/6小鼠。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提取C57BL/6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协同诱导下培养,加用磷酸脂多糖刺激,分成磷酸酯多糖-树突状细胞和单纯树突状细胞组,前者在培养加入磷酸酯多糖,后者不加。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色细胞仪检测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体外培养2周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光镜下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呈树突状突起,电镜下可见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鉴定为髓系树突状细胞,高表达MHCII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3,CD11c)。单纯树突状细胞组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责任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分为单发病灶(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梗死、皮质下梗死),弥散病灶,多发病灶(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多发梗死);卒中机制分为动脉到动脉栓塞、原位血栓形成、穿支动脉闭塞、低灌注、多发机制等。结果单发皮质下梗死是责任性ICAS致首发IS最常见的卒中模式(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主要发病机制为穿支动脉闭塞(41.38%,108/261);责任性ICAS致IS的解剖模式与发病机制显著相关(r=0.384,P=0.001),穿支动脉闭塞与皮质下梗死相关(r=0.805,P=0.001),弥散梗死、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后循环多发性梗死,分别与动脉到动脉栓塞(r=0.853,P=0.001;r=0.860,P=0.001;r=0.281,P=0.001)、及多发机制(r=0.792,P=0.001;r=0.883,P=0.001;r=0.213,P=0.001)相关。结论卒中解剖模式有助于明确责任性ICAS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有利于指导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的拟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典分析法和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分析法对AQP4抗体检测率的异同,并探讨该抗体对区分中国视神经脊髓炎(NMO)和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诊断准确度.方法 选择44例NMO和46例MS患者的血清,采用经典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的NMO-IgG(AQP4),AQP4抗体分析法检测血清中AQP4抗体.结果 90份血清中,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36份,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45份,经典分析法阳性但AQP4抗体分析法阴性血清4份,AQP4抗体分析法阳性但经典分析法阴性血清5份,2种方法的阳性率、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2种方法一致性检验Kappa=0.798,P=0.000.经典分析法检测NMO患者NMO-IgG的灵敏度为77.3%,阳性预测值85.0%,特异度87.0%,阴性预测值87.0%,诊断正确率为82.2%,Youden指数74.3%.AQP4抗体分析法检测NMO患者AQP4抗体的灵敏度为88.6%,阳性预测值95.1%,特异度95.7%,阴性预测值89.8%,诊断正确率为92.2%,Youden指数84.3%.结论 两种AQP4抗体检测方法对区分MS与NMO都具有高灵敏度与特异度,但是抗AQP4抗体分析法对NMO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早期表现——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5例CIS患者及21例对照组,CIS患者发作期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寡克隆带测定及MRI检查,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及脑脊液VEGF浓度。结果 CIS患者发作期脑脊液VEGF平均荧光强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病灶长度≥3个脊柱节段的CIS患者脑脊液VEGF水平比脊髓病灶长度〈3个脊柱节段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CIS患者血清及脑脊液VEGF水平与EDSS评分、血脑屏障指数(BBB)及MRI病灶强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IS患者发作期脑脊液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能与MS发病及脊髓纵向扩散病灶的形成有关。血清及脑脊液VEGF水平与神经功能残疾、BBB破坏的关系尚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及其早期表现-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肽(Aβ42)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程、神经功能缺失以及MRI T2高信号病灶数量的关系.方法 对33例MS患者、23例CIS患者及13例对照者进行研究,MS、CIS患者发作期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及MRI检查,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结果 MS、CIS患者发作期脑脊液Aβ42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继发进展型MS(SPM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167.99±36.39)pg/mL]比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92.74±13.64)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MS、CI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与病程及ED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程≥1年的M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比病程<1年的患者低,EDSS评分≥4.5分的MS、CI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比EDSS评分<4.5分的患者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I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与MRI T2高信号病灶数量呈正相关关系(MS患者:r=0.507.P=0.038;CIS患者:r=0.485,P=0.049).MRI T2高信号病灶总数≥4个的MS患者脑脊液Aβ42浓度[(129.34±19.96)pg/mL]比病灶总数<4个的MS患者[(73.51±12.60)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 SPMS患者轴突损伤比RRMS患者严重;脑脊液Aβ42水平升高可能是MS病情进展的标记之一;MRI T2高信号病灶负荷可能与MS轴突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多发性硬化(MS)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MS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至2019年3月出院第一诊断MS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及成人组(≥14岁),从流行病学、症状学、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6例患者入组;男女比1∶1.67,发病年龄中位数26岁,复发缓解型占65.9%。首发症状肢体无力130例(43.9%)、感觉障碍118例(39.9%)、视力障碍55例(18.6%),成人与儿童组感觉障碍(114vs.4,Z=-2.155,P=0.031)与发作性症状(4vs.3,Z=-3.610,P=0.000)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症状方面,总复发次数712次,其中肢体无力380次(53.4%),感觉障碍265次(37.2%),视力障碍134次(18.8%),成人组与儿童组在运动、感觉、视力、其它眼部症状及发作性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脑脊液寡克隆带(OCB)阳性率45.5%,MOG抗体阳性率16.7%。MRI显示脑室旁T2病灶≥9患者57.4%,皮质与近皮质病灶28.1%,幕下病灶0.3%,视神经病灶6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既往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使用率79.7%),β干扰素(15.9%),硫唑嘌呤(13.9%);目前正在使用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15.5%),利妥昔单抗(9.1%),硫唑嘌呤(8.1%),特立氟胺(8.1%)。【结论】MS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等信息与亚洲既往文献报道相似。治疗方面,新型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使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玉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5):180-180,F0003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优势,为以后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00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术前焦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各不相同,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和68%,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术前焦虑情况明显减轻。结论: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经尿道行前列腺电切术中采用舒适护理,使患者获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满足,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护理质量,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享受到了最佳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南方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血清抗AQP4抗体水平及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NMO、38例MS、13例复发性脊髓炎(RM)、6例复发性视神经炎(RON)患者及39名对照,PCR扩增AQP4外显子0及外显子1启动子基因(即AQP4-promoter0和AQP4-promoter 1),并行DNA测序.结果 共发现14个AQP4-promoter0及6个AQP4-promoter 1基因多态性位点.血清抗AQP4抗体阳性患者AQP4-promoter 0中-1003 bp多态性位点(A突变为G)发生率比血清抗AQP4抗体阴性患者(13/18与20/45,P=0.046)及对照组(13/18与10/39,P=0.00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抗AQP4抗体阳性患者及血清抗AQP4抗体阴性患者AQP4-promoter 1中- 401 bp与-400 bp之间多态性位点(插入1个C)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5/16与0/28,P=0.008; 8/38与0/28,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O及MS患者-1003bp多态性位点及-401 bp与-400 bp之间多态性位点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O:11/18与10/39,P=0.010;4/15与0/28,P=0.020;MS:19/38与10/39,P=0.027;8/34与0/28,P=0.018).结论 AQP4启动子区基因存在多态性位点,且与NMO、MS易患性有一定的关系;AQP4外显子0启动子中- 1003 bp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血清抗AQP4抗体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OCB)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895例,其中MS患者151例,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92例,其他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other demyelinating diseases,ODD)患者122例,其他神经系统炎性疾病(other 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s,IND)患者99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diseases group,NIND)患者431例。检测所有患者的OCB、IgG指数及24hIgG合成率,比较各组OCB阳性、IgG指数及24hIgG合成率升高情况,并比较OCB阳性和阴性M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结果 OCB阳性率MS组为32.45%,NMO组为20.65%,ODD组为18.03%,IND组为16.16%,NIND组为2.09%;IgG指数升高比例MS组为29.8%,NMO组为17.39%,ODD组为16.39%,IND组为15.15%,NIND组为1.62%;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MS组为30.46%,NMO组为18.48%,ODD组为18.85%,IND组为19.19%,NIND组为1.39%。OCB阳性率、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MS组均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NMO组与ODD组、IND组的OCB阳性率、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MS组、NMO组、ODD组及IND组OCB阳性率均高于NIND组(均P=0.000)。OCB阳性MS患者的女性比例、EDSS评分、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分别为女∶男2.5∶1、(4.10±1.49)、(0.81±0.31)、(4.98±3.35)〕均高于OCB阴性患者〔分别为女∶男1.17∶1、(3.47±1.39)、(0.51±0.17)、(3.37±3.20)〕(均P<0.05)。结论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比,MS患者的OCB阳性率更高。OCB阳性MS患者的女性比例、EDSS评分、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均高于OCB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Marburg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临床少见、发病突然、病程“凶险”、发病机制独特、诊断和治疗困难的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该文就Marburg型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